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5月09日讯 证券时报记者 卓泳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地翻涌中,总能看见这样一拨人的身影,他们是鞋服大王或是塑胶大亨,他们腰缠万贯却仍想找个能赚钱的地方豪砸一笔。过去几年里,他们穿梭在小贷、炒楼、P2P、众筹等不同时期的“风口”。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心中对即将过去的一个时代的焦虑和不安——他们手上的生意将渐渐暗淡而去,他们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驰骋传统制造产业中的“老板们”。这两年,这些老板又想来“冲浪”,对创业投资心生向往。
传统实业老板纷纷涌进创投圈
上个月,前海创投孵化器董事总经理余登魁迎来了一位东莞老板,这位老板从事模具制造行业,可最近对这行当感到力不从心。“这不是他们一家公司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进入到供过于求、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租金上涨,行业开始打价格战的时候,所以他开始想转型。”
成立于2015年9月1日的前海创投孵化器是国内首家政府注册的创投孵化器,旨在培育创业投资主体,促进资本回流实业。据了解,该孵化器目前聘请了46家知名的创投机构作为“教练”,为100多名成长初期的创投机构以及有意投身创投行业的人士进行“孵化”。
这一年里,余登魁已经接触了很多个像上述东莞模具厂老板这样的传统实业人士,“我们的会员里有在泉州做鞋服生意的、有做成片厂房物业出租的、有家族成立了投资基金的、也有给自己的孩子一笔钱让他去做投资的等等。”他们的共性都是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感到迷茫,对转型创投心生好感。“事实上,这些老板们在过去的两三年间就不停地躁动,跟风去放贷、炒楼、搞P2P、众筹,都想往赚钱效应强的金融行业靠近。”余登魁说。
虽然不确定未来的方向,可这一次,他们把目光投注到创业投资领域,这在余登魁看来是件好事。“双创是国家的战略性大方向,创业项目与日俱增,好项目的绝对值也高了,可备案登记的、真正具备募投管退能力的创投机构不够,成熟的个人投资者就更少了。”因此,余登魁认为,这些实业老板把过去积累的产业资本升级为金融资本,再回流到新兴实体经济中去,是一个积极有益的探索。
然而,这些老板们毕竟是实业出身,对投资并不了解,也不具备基本的常识,如果不正确引导,他们的产业资本不能有效地流入实体经济中去。“但是,像马化腾、柳传志这类人的成功经验向我们证明,企业家做创业投资这条路是行得通的。”余登魁说。
前海创投孵化器的孵化过程是“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投资家”,从而使实业家积累的产业资本通过创投孵化升级为金融资本再次投回产业。业内人士认为,孵化一家创投机构等于孵化数十家创业企业,创投孵化器比缺乏创投资金支持、仓促上马的传统创业孵化器效率更高。
产业优势助力创投生态圈的构建
今年年初,来自泉州的刘老板带着一个自己相中的创业项目前来前海创投孵化器咨询投资意见,然而咨询结束后,他自己却放弃了这个项目。“这是一个吹捧得很夸张的检测地沟油的技术,但我们教练机构看了后发现商业模式不成立,而且这种技术的商业计划书已经很多了。”余登魁说,刘老板也因此避免了四千万的投资损失。
对于传统产业人士来说,投资一门自己并不熟悉的新兴产业无疑是一种冒险。但是,前海创投孵化器却以“培养实业功底的投资人”为使命,这些有实业背景的老板们正是他们的重点培育对象。余登魁认为,这类产业人士有五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是懂产业,第二是带过团队、懂人心人性,第三是有社会人脉资源积累,第四是有资金积累,第五是有人生阅历。
“我一直坚持认为,产业人士要是想明白了去做投资,而且愿意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里投资,是很厉害的。”但余登魁也坦言,这些人需要补齐一些短板,比如对行业的研究要有方法和技术、对新技术成果有初步的判断、可以洞悉对财税法的风险、懂得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懂得如何控制投资风险。
但毋庸置疑,这些产业人士转型做创投,最开始只能成为有限合伙人(LP),跟着有经验的机构去投资,而离成为独立投资人还很远。实际上,不难发现,有实业功底的投资人是时代之所需,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的专业化和细分化越发明显,由此催生出大量非标准化的投资标的,这对如今的投资人士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来二级市场里的许多投资产品是标准化的,非常有利于科班出身的金融人士去投资,而后来这些金融人士也有一部分流入到创业投资中来,但在纷繁复杂项目中,他们的能力或许已经不够用了。”余登魁说。
余登魁告诉记者,前海创投孵化器通过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投机构和投资人士,从而构建一个地方的创投生态圈。“内地许多城市有大的投资机构和政府引导基金,但这些只能覆盖到大企业、国企、上市公司,小根小苗根本无法覆盖到,这样当地的创投生态就无法改变,产业格局也就无法优化。”他表示,良好的创投生态圈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