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 王恩博)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沿“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具有引导资源配置和优化投资效果作用的金融业,正逐渐成为该倡议进一步实施的支撑。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6899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10亿美元。据统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区域贸易和投资年均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近一倍。
贸易投资的蓬勃发展,需要先进金融服务体系“保驾护航”。一方面,中企“走出去”过程中产生了跨境贷款、结售汇、跨境人民币结算等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愈加畅通,外汇集中管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金融创新需求也不断增大。
从官方到企业,中国当前正加紧完善“一带一路”沿线金融布局。11月初,由中方倡议成立的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在拉脱维亚正式揭牌,其发起设立的中国―中东欧基金规模将达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项目信贷资金500亿欧元。
本月16日,“一带一路”倡议“落子”非洲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之一――丝路国际银行在吉布提正式成立。该行由亿赞普集团、丝路亿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中资企业,以及吉布提财政部共同发起。这是中资企业首次在非洲大陆获得银行牌照。
“‘一带一路’是更加深化的改革和开放。”亿赞普集团董事长、丝路国际银行董事会副主席罗峰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贸易模式从产品输出逐步向技术、商业模式和资本输出转型,在海外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可以满足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防范风险的需要。
如其所言,“一带一路”沿线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且缺乏稳定性,货币汇率波动频繁等现象尤其令企业“头大”。例如中石油旗下的昆仑能源,由于2015年哈萨克斯坦坚戈对美元持续大幅贬值,该公司当年度遭受18.81亿港元巨额汇兑损失。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中应用规模扩大,企业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将相应降低。为此,中国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建立人民币与当地货币的互惠、互换机制,并提高人民币的使用便利程度。
以丝路国际银行为例,该行计划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清算、贸易融资等业务。在为吉布提政府收入开支提供服务的同时,其还将作为当地中资企业贸易结算和资金往来的主要银行,为中非双边贸易和中国在非投资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
优势各异、互补性强,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现实基础。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铺开,也有望为该地区欠发达国家带来发展新机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金融资源相对缺乏,难以对该行业发展提供充分有效服务。在金融需求及供给不匹配的情况下,中国具有充分能力的金融机构加大在沿线国家布局力度,将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
“金融是血液,经济发展没有血液是不行的。”罗峰分析称,金融基础设施落后导致非洲等地企业融资困难,进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在这些地区建立相关机构提供金融服务,不仅能促进当地贸易便利化,更将“雪中送炭”,助其在某些技术领域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