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4日电 日前,“2017中国城市运营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嘉宾围绕大会主题“城市IP――面向未来的城市创新之路”和“城市IP”与“创意设计”、“特色小镇”、“湾区经济”三个分议题热烈讨论、思想激荡,绽放出了一系列的关于城市IP的思想火花,为新时代的城市运营实践探索出新路径。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信集团原董事长孔丹,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均出席了论坛并分别致辞。
以创意设计成就城市IP 打造精神内核
就“城市IP”问题,何镜堂将其建筑理论体系归纳为“两观三性”,“两观”是指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则是指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城市特色的关键是文化,文化建筑的风格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特征、素质、追求和发展。现代城市建设应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更具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规划作引领,实现城镇、产业和金融的融合发展,体现三性的和谐统一,打造属于自己城市的精神。
北京城市实验室(BCL)执行主任茅明睿近年来专注于基于定量城市研究方法的城市治理实践,茅明睿以北京老城复兴为例,重点阐释了人本数据支持城市更新的方法,通过城市感知、认知、深度认知,实现对城市的干预,实现城市IP精细化运营、治理、设计。
在“城市IP与创意设计”分论坛上,几位嘉宾分别从城市IP与城市文化建筑、城市大数据、城市LOGO、城市问题等角度展开研讨。
特色小镇热潮持续 扮演新型城镇化重要角色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特色小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建设特色小镇,已经成为全国城市综合开发运营中的热潮。但如何建设好特色小镇,还是一个需要理性探索的战略性课题。特色小镇建设,“特色”是核心,特色小镇的“特”,关键在IP。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国城市运营联盟副理事长周凯波指出,目前特色小镇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融资、产业落地、政策不明朗和体制人才滞后,打造特色小镇应重点提升资源分析把控、顶层设计、产业培育、产业金融结合以及运营管理五项能力,取得长远收益、产业收益、制度收益和精神文化收益。
绿法(国际)联盟秘书长、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光超认为,在项目用地方面,推进特色小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意义重大;在投融资方面,“特色小镇+PPP+ABS”将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模式;在建设方面,主管机关多头、依据文件效力层级低、特色小镇建设没有对应的用地政策、非建制镇的特色小镇管理复杂、产业和规模无法律具体规定等问题,仍值得思考。
另外,城市IP与湾区经济对话环节由刘光超主持,李鲁云,胡必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薛澜等参与讨论。
在本次论坛的最后,中国城市运营联盟依托中信城市运营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由论坛主席团、顾问委员会组成评审委员会,根据中国城市运营评价体系,结合金融、产业和创意等城市运营重点关注内容进行专业评审,评出最佳城市运营商、最佳城市运营项目、最佳城市IP、组委会特别奖,并举行了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