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宁11月21日电 (记者 张添福)“回医药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回医药分会副秘书长谭启龙21日在西宁说,“将来也可以成为中国优秀传统医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唐代,阿拉伯药材丰富了中国医药学宝库;元朝时,设立回回药物院,以《瑞竹堂经验方》《饮膳正要》《回回药方》等经典为代表的回医药学体系逐渐形成。”谭启龙说。
谭启龙认为,从明清时期开始式微的回医药,在现今“一带一路”倡议下,迎来了发展新契机。在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支持下,谭启龙所在的青海新丝路回医药研究院,将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共同审定约6000个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标准。
此外,青海回医药界构建省、市、县三级回医药医疗体系,培养后备人才,挖掘回医古技马尔哈米膏滋贴敷等回医药产品,打造回医药文化历史博物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希望合作,通过培养留学生和人才互换,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公共健康知识。”正在青海参访高校和回医药机构的印度尼西亚University of Darussalam Gontor健康卫生学院院长茹斯齐亚・奥科达维亚告诉记者。
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青海新丝路回医药研究院设立办事处,方便彼此交流,未来,他们还希望设立研究中心。该办事处主任马丽祯说,中医药和回医药在草药炮制领域经验丰富,“虽然印尼草药很丰富,但开发水平有限,这或许是我们未来工作的方向”。
“我们想以回医药文化为载体,致力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在丝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传播。”谭启龙表示,他们已同伊朗德黑兰大学、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希望传统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绽放光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