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10日电 (记者 陈静)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对长期护理的需求日渐突出,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之路应该怎样走?传统养老机构专业医护能力不足,而现有医疗机构又不具备养老功能,如何妥善解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养老护理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记者10日获悉,百余名来自中国医疗、医保、医药等领域的代表们共聚申城,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国内医养结合政策及其推行的现状,一同探寻未来中国医养结合之路。
在刚刚结束的医养结合专题研讨会上,国务院医改办监察专员赖诗卿表示,政府部门正在积极谋求解决方案。国家卫生计生部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康复、护理医疗机构向社区延伸,就近服务所需要人群。
据悉,当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增速快、规模大、未富先老是中国“银发浪潮”的主要特征。长期从事医保监管,主持开展高龄老人居家护理试点的上海医疗保险研究会的常务理事李建梅告诉记者,在特大型城市上海,未富先老十分突出。据统计,去年底,上海的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到32%,80岁以上的老人占17.4%。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医保办主任夏云认为,老龄化社会,医养结合是大趋势,有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空间。夏云告诉记者,目前,瑞金医院所在的医联体服务平台正是实践“医养结合”的雏形。据夏云介绍,借助医联体这个平台,大医院的医生们可以较多地下沉到社区,进行健康科普或者慢病诊疗指导。
养老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而中国养老行业仍存在许多亟需完善之处。李建梅透露,上海正在尝试满足民众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的护理需求。
在谈及医养结合的探索时,四川绵阳市游仙区卫计局信息中心主任邹锐介绍了该地区进行的诸多探索:在公立医疗机构内开展养老托老服务;在养老机构内配置医务室;由民营资本全资建设医养结合的综合机构;民营资本建养老院,政府部门建医院,双方携手建立医养结合医院。
邹锐坦言探索中发现的问题。他说,这些弊病包括,承担传统医养结合医务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专业水平普遍偏低;轻预防重治疗的服务理念固化等。他透露,其所在地区政府部门正在探索建立智能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技术搭建智慧健康养老综合服务云平台。这样的系统可实现对老人健康状况,生命体征的实时检测和动态预警;同时老人的家属、机构的护理人员可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对老人行为轨迹,生活状况进行远程看护。
在人社部医疗保险司职工医疗保险处处长樊卫东看来,智能化和科技化是当前老年服务项目发展热点。他指出,养老服务等实质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板块”,通过引入智能科技,可以掀起护理产业新革命,从而转变并提升护理服务理念。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直言,出台医养结合政策,政府部门需进行从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他指出,老年人应是独立,自尊,自我、充实,有照顾又有尊严的,因此医养结合不仅是医和养的问题,要达到老年人的目标,需从顶层、从社会保障一体化的角度,统一设计。唐钧还提出了未雨绸缪的观点,中年人要有保健意识、要健身、有健康管理,以使社会健康老龄化。
据悉,此次医养结合专题研讨会开设分会场,不同的政府部门、企业等共聚一堂分享医养结合的探索经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