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婚姻中,多生孩子是为了自己,少生孩子是为了孩子”对此你怎么看?
中国地大物博,可在持续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过后,造成人口骤降,形成了地多人少的局面,为了缓和人口存在的巨大缺口,在那个时候国家就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反而鼓励多生。 为了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每个家庭至少要生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多则八九个都有,这也是创造成中国历史人口的奇迹,人口突飞猛进地增长,也该算是中国速度了,如今听起来挺骇人的。
“多生孩子是条路”这项政策一直持续到70年代高峰期。在9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政策突然来了个急转弯,开始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口号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提高人口素质,少生孩子是条路”。
在那个时候,人们似乎都习惯了一家几个孩子,虽然穷点,但是家庭热闹啊,不就多辛苦点,多产点粮食也就养活了。再者,那时候基础设施本来也比较落后,几乎全天下都是穷人,没有多大的贫富悬殊,孩子长大了挣公分也就养活自己了。奇怪的是计划生育越是控制的严,就偏偏越是要生,简直是犟脾气,怀孕的妇女想方设法,躲躲藏藏地都要生孩子。 其实,那也算不上是为了多生孩子,而是有那么一个传统的观念在作崇。也就是说,多生一个孩子是为了给将来养老,多一份孩子的力量。如此这般,孩子理所当然的越多越好。
父母的想法倒是挺完美的,的确很不错的,错的是事与愿违。如今放眼望去,那些多子多孙时代的孩子好多都已经结婚生子。农村里就出现了这样的奇怪现象:尽是一座破房,一些孤寡老人,留守老人,沧桑老人、她们守着二亩三分地,自食其力。
不是多子多福吗?怎么成了这样?正如:想象是完美的,现实是残酷的,这岁月一点也不给人留点情面。 是啊,时代不同了,改革开放了。年轻人喜欢在大城市里生活或工作,过那些璀璨斑斓不夜天。当然,城市的的生活质量的确与乡下截然不同,也甚是讲究。她们不再习惯父母生理上的迟钝反应,弓腰爬背、唠唠叨叨。仿佛成了两个世界里的人,根本融合不到一起,这就造成了多子多孙,并非多福。
不孝父母的画面我们常常在银屏上看到,他们都在模仿“三个和尚”的经典传奇。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不得不说,不孝者多,真正的孝子则是很少,这是多尴尬的局面。可见多生孩子这条路,根本行不通,这是人的思想上存在有问题。
这下好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经过调控,又开放二胎了,也不罚款。我觉得这该是一个天大喜讯,可偏偏现在的年轻人反而不领情,反而不愿意生了,多么奇怪的一个想法。 年轻的父母们,你们可曾想过独生子女未来的负担吗?她们可要供养双方父母的哦。明明知道那些暖心政策,那又如何? 因为她们也同样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将心比心,儿女真能靠得上吗?做父母的只是在尽一个孕育后代的义务罢了。何况多养一个子女成本太高,人力、物力让人筋疲力尽,也受不了。
总体来说,大部分父母多生孩子其实才是为了孩子。其一,孩子未来有个伴,相互之间有个照料,在父母上了年龄的时候可以分担一些负担。其二,少生孩子也不是自己,因为多养孩子是要付出精力和财力的,没有经济基础那也是可望不可及。
我还是觉得,多生也好,少生也罢,提高教育质量;让爱心、孝心、全社会都充满爱,这才是至关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