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层面上讲,现在就可以。以下两个原因可以大幅度减少体制内人员:
一、体制改革。一方面是职能定位调整,事业单位改革,会把一大批原来属于事业单位的职能推向社会,改成企业、协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比如建筑行业的设计院、中介机构之类会成为企业。一方面是放管服改革,取消大量的审批职能,随之而来的是相应职能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削减。
二、效率提高。一方面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使决策审批事项不再过度依赖于人的判断,一件事能做不能做不再需要政府专业人员的判断,标准就在那,大家都能看明白,按照标准、流程去申请,全过程公开,大多数备个案就可以。一方面是网络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大多数审批事项可以通过手机APP自助办理,同时涉及多个审批部门的事项不再需要重复提交申请材料,当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比如现在去处理交通违章,审批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工作就是帮助群众下载使用APP,非常方便。
治理能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必然促进效率的提高,所以从技术层面讲,人员倍减、效率倍增不是什么难事。单讲我们这个岗位,减一半人员也有富余。但是单纯的工科思维是有其局限性的,要不要减人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其一,人的因素。减掉的人怎么办,直接推向社会吗?体制内人员是社会稳定的最坚定的基石,骤然裁员会造成不稳定。
其二,事的因素。减员的目的是增效而不是甩锅。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改开这些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有许多教训。且不说砸三铁造成的负面效果,前些年各地卖医院、卖自来水公司其初衷也是为了减员增效,结果呢?很多地方发觉中了无良资本家的奸计,迅速的改了回来。事实上,很多涉及公众利益的基础服务是不能简单推出去的,资本的逐利性固然会提高资本的效率却是以牺牲公平为代价的,这样的改变得不偿失甚至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同时要看到,对公众的服务也是与时俱进的,在一部分服务职能弱化同时,又有新的服务需求出现,所以就需要设立新的服务机构。
综上所述,体制内人员数量的变化是动态的,是随着服务职能的调整而变化的。所以总体而言,我认为未来十年内体制内人数会有调整,应该会减少,但一定是服务效率迅速提高。
说句题外话,大家都希望吃财政的人数降下来,但是公共服务职能是不可或缺的,一定数量的体制内人员也是必要的。我们在缴税养人的同时也在享受他们的服务,这些服务是体制外无法代替的。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优的服务,而不是仅仅盯着体制内有多少人不放,体制内的人不是吃闲饭的,如果他们的服务效率高于体制外,何妨多多益善?比如,同样的付出,我希望跟大家一起养警察而不是花钱请保镖,我希望社区服务可以代替物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