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当年,我经历了一个从失落沮丧,到心有不甘,再到坦然面对的心路历程。
77年恢复高考,大学和中专都是通过高考录取的。81年,湖北省首次把中专部分(含中师)指标下放到中招,而当时刚恢复高考制度几年时间,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考出去就意味着跳出龙门,端上铁饭碗,中专大学差别可以忽略不计,也很少考虑大学是否名牌,顶多有个专科与本科的分别。
我考了全县第十二名,父母希望我报中师,我希望读黄冈中学,但是父母亲朋都劝我,说我们家庭条件差,母亲身体又不好,应该为家里着想,读个中专,减轻家里负担,早几年参加工作补贴家用。
人生阅历尚浅的我妥协了,上了中师。三年师范我百无聊赖,学业上不争分数,合格就行,大把的时间用来看小说。因为就业方向太明确而丧失了奋斗的目标。整天郁郁寡欢,失落沮丧。
参加工作后,原来的同学陆陆续续地考上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而我一名乡村教师,工资低,虽跳出农门,但仍扎根家乡,生活似乎没有多大改变。
婚姻大事成了难题,女教师要嫁公务员、银行、财政所或者其他待遇好的单位的职员,男老师连找一个吃“商品粮”没有工作的女人都难。
评职称、提干、转干(从老师转为公务员)存在严重的学历歧视,读了两年师专哪怕他曾经和你一起读书时差你十万八千里,出来后什么都比你强许多。
我心有不甘,便立足现实,先后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专升本成人高考,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和本科文凭。不会再因为中师学历而受到歧视。虽然跟我那些通过普通高考考上大学的同学相比,我仍然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我的上大学的同学基本上都在湖北武汉、黄石、宜昌等大中城市工作,在城市安了家,也渐渐有了比较好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忽然有一天想起了我这个曾经的“学习标兵”,班长兼学习委员。
他们的衣着言谈举止让我看到了自己和他们的差距,他们的感慨唏嘘让我看到了自己处于被同情的地位,我于是决心改变一下现状。
我先去了无锡光华学校,并向现在所在的杭州市一所初中投了求职简历,在我以第一名146分(总分150)的卷面成绩和讲课第二名的成绩被光华录取的同时,杭州市的初中也向我抛来了橄榄枝,最后我选择了公立的杭州的学校。
到杭州后几个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工作的同学小聚过几次,他们大多学的理工科,有的自己当了老板,有的是公司的董事,都是我这个普通的老师远远不及的。但我能够坦然面对这一切,因为一个人如果老是在物质方面和他人攀比,你永远也不能满足,永远会觉得心理不平衡。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虽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一直尽心尽力地在干一件伟大的事业———教书育人。我喜欢我的工作,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
我对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