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打倒了太平军,为什么打不过八国联军?

2023-05-20 15:36:41  [来源:网络]    
字体:【

这是一种历史必然的结果,无论怎么去想这个问题,这里边都绕不开腐败、和军事实力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太平军很强,其实这是一种相对论的结果。太平军兴起之时,旧式清军已经式微,成了强弩之末。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年代,清军仅有的一点精锐早就在第二次英法战争时被英法联军击垮了。正因为清军腐败不堪,所以在辛酉政变之后,清政府才破格允许汉臣大量编练团练部队,李鸿章的淮系势力、曾国藩的湘系势力等各地团练才能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很多人认为清军很强,同样也是一种相对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是各地的团练部队,这和旧式的八旗军、绿营兵、蒙古骑兵没多少关系。问题在于这些团练部队兴起之时,太平天国政权已经开始走了下坡路,太平军里边充斥着大量的投机者和市井之人,这些人就像蛆虫一样不断腐蚀着太平军的战斗力。正因为这些人,才能凸显出清军战斗力很强。

所以,这个问题完全是一种相对论问题。

早期的清军与太平军

在太平天国运动早期,清军部队早已腐败不堪。以往清军的战斗模式是以满洲八旗军为主,汉族绿营兵、蒙古骑兵为辅,但到了咸丰朝,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实际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败,战斗力也呈直线下滑,使得“满洲勇士”不再愿意为了朝廷卖命,各地的绿营兵和八旗兵也出现了吃空饷、变卖武器装备的情况。军械制造和各地的驻防军成了官员们吃拿卡要、升官发财的私人衙门。各地的炮兵部队甚至出现了有兵无炮、各个步兵营的管带、帮带们吃空饷的滑稽情况。

武官怕死,士兵惜命,这样的部队,和势头正猛的太平军一旦接触,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一触即溃。

反观太平军,则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情形。

1851年也就是咸丰元年的9月,太平军势如破竹,迅速击垮了广西清军主力部队,攻占了广西永安,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颁布了所谓的“三谕”,也就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这个三谕主要内容就是修改历法,改用“天历”,安抚民心,规定了所得财物的使用权、发布官方文书、声明,建立“圣库”制度,并按功劳、能力分封诸王、一线将领,确定了太平天国的官制、兵制。以此表明太平天国并非一群乱国贼寇。这个永安建制的“永安”二字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长久、安定,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永安建制建立后,对于太平天国初期的迅速发展功不可没。可以说永安建制的建立,包括永安建制里一系列的分封将领、诸王从一定程度上不仅大幅度提高了一线太平军的战斗力,还改善了太平军鸟铳配长矛的尴尬局面。

永安建制以后,太平军部队大规模发展武器装备,大量从国外购买步枪、榴弹炮等武器装备,再加上不断缴获的清军武器装备,军事实力早已不是金田起义时可以比拟。

而且太平军的革命纲领非常明确,那就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这使得一大批穷苦的劳动人民甘愿为其抛头颅洒热血。

反观太平天国运动早期的清军就完全不一样,军官想着升官发财,士兵则抱着混一口饭吃的想法,所以这样的军队是不可能为清政府“抛头颅洒热血”的。

后期的清军与太平军

后期的淮军、湘军和早期的八旗兵、绿营兵最大的区别就是这些后起之秀愿意为了“升官发财”抛头颅洒热血。

李鸿章回到安徽老家之后,他的招兵标语干脆写的十分露骨和具有煽动性,就是“升官发财到上海”。

正因为这样富有煽动性的口号,李鸿章利用师生、同乡、同僚等诸多关系,足不出户就笼络了张树声、刘铭传、潘鼎新等一大批日后叱咤晚清政坛几十年的淮系名将,共同组成了淮系势力的核心。再加上李鸿章执着的向湘军借兵,使得淮军实力大增。他采取“化湘为淮”的策略,利禄驱使、重才学,宠信有加是李鸿章把湘军兵将化为自己麾下的标准手段,使得程学启、黄翼升等一大批湘军将领对李鸿章抛头颅洒热血,忠心耿耿。

那么这样的军队,他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反邪教、升官发财。只有打倒太平军,才能洗白上岸、封王拜相。这就使得一大批清军军官和士兵甘愿为了仕途抛头颅洒热血,无论是湘军、还是淮军,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非旧式清军可以比拟。

再加上李鸿章、左宗棠等封疆大吏对于新式武器的热衷,使得他们麾下的部队,清一色进口装备,这些远非旧式的八旗军、绿营兵可以比拟。

特别是李鸿章,对于克虏伯大炮、以及新式武器的热衷贯穿了这位李中堂的一生。与他老师曾国藩的“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制胜之道,在人而不在器”不同,李鸿章笃信装备是制霸战场的第一要素,他麾下的淮系清军装备了大量的榴弹炮和各种各样的新式武器装备。李鸿章升任江苏巡抚后,军政财权在握,他设计解散了英国人戈登的洋枪队后,李鸿章干脆毫不掩饰的把戈登的洋枪队精华全部收编到了淮系清军中,甚至还单独成立了淮军的炮兵部队。

反观后期的太平军,就显得十分狼狈不堪了。

打下南京后,洪秀全便彻底坠入了温柔乡。

洪秀全在南京的生活可谓奢华无比中又带着残暴血腥,他在南京压榨民财修建天王宫,大肆搜刮美女、处女充作天王宫的“女官”。洪秀全终于梦寐以求的过上了他想的生活,尽管这生活很肮脏。除了每天的骄奢淫逸,洪秀全最大的爱好就是“神学”,努力神化自己,蛊惑部下为其卖命。从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一直到1864年洪秀全兵败自杀,这长达十一年间,洪秀全从未走出城门一步,也从未认真理会过太平天国的“朝政”,只发布了二十五篇诏书。对于前线的战争走势,洪秀全漠不关心,他所关心的只有神化自己,并发布所谓的“天父指示”,写了一堆所谓的“天父诗”,由于长时间神化自己、脱离了群众组织,致使洪秀全大权旁落,东王杨秀清的势力越来越来大,试图凌驾于诸王之上。

早在1851年太平天国立“永安建制”时,洪秀全就曾命其他四王统归杨秀清节制。冯云山和萧朝贵死后,杨秀清大权独揽,党羽遍布太平军,再加上杨秀清多次假托“天父下凡”传令,导致洪秀全在某些时刻也要服从杨秀清的命令。杨秀清做人做事非常嚣张跋扈,对于异党和反对者,杨秀清多次无诏擅杀、先斩后奏,这让太平军早期的几个诸王敢怒不敢言,各个背地里都恨杨秀清恨得咬牙切齿。韦昌辉就曾请求天王洪秀全诛杀杨秀清,但洪秀全否决了韦昌辉。

这就直接导致了天京事变的爆发,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事变的发生大大削弱了一线太平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使得太平军内部人心惶惶,并减缓了前线对于清军的攻势,同时也为清军整军备战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由于太平军的部队中,充斥着大量的投机主义者,使得一大批太平军将领带着部队成建制的投降清军。

1863年11月,李鸿章指挥清军、戈登的洋枪队,开始集中所有精锐主力部队对苏州发动总攻。清军部队步炮协同,炮兵部队在步兵的掩护下,炮兵阵地向前推移,开始不间断的轰炸苏州外围,太平军慕王谭绍光闻讯率部进行顽强抵抗,清军猛烈的炮火炸的城内太平军余孽闻风丧胆。以纳王郜云宽为首的太平军八员守将一看李鸿章大兵压境,炮火凌厉异常,太平军已然大势已去,于是就密谋打算弃城投降。而这时候先一步降清的“反水将军”程学启此时正在领兵攻打苏州,程学启闻讯就派手下的亲信频频与纳王等八员守将接洽,谋划策反。经过一番穿针引线,程学启和洋枪队的领导人戈登一起在阳澄湖上的一艘小船上与纳王见了面。双方一拍即合,达成招安条件。

郜云宽为首的八降王既不是带着部队成建制投降清军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个,这些人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样,彻底掏空了太平军。

清军八国联军

如果说李鸿章的淮军、曾国藩的湘军对付太平军长毛、捻军、回乱这些乱国贼寇尚且绰绰有余,那么和列强比起来,就算鸟枪见大炮了,这一点李鸿章心知肚明。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当时驻守在京畿之地的驻防军,主要有董福祥的甘军、荣禄的武卫军、聂士诚的毅军。

这个荣禄从头到尾压根就没有和洋人撕破脸的意思,他的部队基本上没什么像样的抵抗。

聂士诚部是打的最激烈的,但同样结局也很惨烈。

董福祥部的战况也很激烈,但是董福祥的部队战斗素质实在是太差。

放眼当时的全国的清军,没有一支部队能够和联军抗衡,哪怕袁世凯都不行。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北洋政府、民国政府,这种局面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面目才有所改观。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军队才在世界抬起头、敢于抗美援朝,和帝国主义抗争。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