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点沉重,我虽然认为寒门难出贵子,但不是说寒门不能出贵子,只是难度更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寒门指生活在社会低层,家庭收入不足或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其收入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 最低生活标准。如2016年,南京贫困家庭的标准为,月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921元。贵子是指拥有杰出才能和成就,对家庭和社会有较大贡献和影响力的人。个人判断寒门到底难不难出贵子,其直观标准,是比较寒门和非寒门所出贵子数量的多少。我认为寒门难出贵子,理由有二:
第一,寒门所拥有的资源较少。具体表现在经济、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上。经济上,据北京大学2016年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指出,中国25%的中底层家庭只拥有全国财富的不到1%。寒门经济能力有限,比起富裕家庭的名师家教和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寒门不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投入,部分子女甚至被迫辍学。其结果也反映在部分高校的生源比例中,清华大学2010级学生中,农村学生仅占17%,而北大农村学生的比例从来不超过20%。
生活环境上,寒门子弟相对缺少生活中的榜样,父母很难给出思维或者处事上的好建议,缺乏良好的行为规范。加上生活区域较小,落后的环境限制了其视野。
社会关系上,寒门子弟在人脉、人际交往方面有着天然的弱势。这种弱势在进入社会后尤为明显。其次,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任何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积累优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和平的年代,阶层之间的向上流动,往往只留给少数低阶层的精英,而普通寒门子弟想要跻身上流,无疑困难重重。
第二、寒门的存在本身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帮助寒门脱贫、创造贵子,是一项艰难的社会工程。纵贯中国两千年,从先秦时期的《礼运大同篇》到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历代政府,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寒门走出贵子创造条件。2000-2014年间,我国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966亿元,助力寒门出贵子。然时至今日,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仍常引起社会关心。如果说不难,两千年来,我国的扶贫早已取得成功,寒门早已出了众多贵子,甚至没有寒门。又何须政府亿万资金的投入,千万志愿者的前仆后继。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帮助寒门出贵子,是一项持续的艰巨工程,它不是一条政策一份奖学金就能轻易改变的,它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