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说的是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是个多河道的城市,因为河多、水多,所以桥梁也多。
九河下梢天津卫是九条河汇聚而成海河,然后归入大海,乾隆时期《天津县志》中记载康熙皇帝《御制九河故道说》,列出了九条古河名,分别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是不是这九条河,现无从考证。就今天来说,九是表示多的意思,形容是多条河流汇聚成海河。
“三道浮桥两道关”中的第一道浮桥和第一关:钞关(北)浮桥;钞关(北大关)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北门外半里、南运河下游建造钞关浮桥,又称北大关浮桥。钞关是专门征收货物税银的机构,当时天津地区漕运发达,进出口货物较多,所以天津的钞关比其它地区的都大,又因其位于北门外,所以又叫“北大关浮桥”、“北浮桥”。这座桥当时一天就打开两次,交纳完关税之后,才统一放行来往船只。“两道关”中的第一关,也就是北大关,即钞关。
“三道浮桥两道关”中的第二道浮桥第二关:盐关(东)浮桥,现在为金汤桥;盐关(海河关)
雍正八年(1730年),在东门外半里许海河上游,青州盐运同知孟周衍详请盐院郑禅宝造盐关浮桥,俗称东浮桥。盐关浮桥十分简陋,是用十三条大船连接而成,因为在河岸有大量存盐的盐坨,所以盐官厅也设在这里,盐关浮桥由此得名。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占领天津,这片地方划给了意租界,导致盐坨、盐关厅全部迁走。“两道关”中的第二关,也就是海河关,即盐关。
“三道浮桥两道关”中的第三道浮桥:一说是“西沽浮桥”,另一说是北运河上的“窑洼浮桥”。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在大清河西沽渡口修建西沽浮桥,这是天津兴建的第一座浮桥。据《西沽浮桥碑记》记述,修西沽浮桥“用船一十六只,其长二十有六丈,糜白金二千余两”。西沽浮桥的特点是有船经过则开桥,船过后即闭桥。引桥及搭板也是木结构,以适应每日潮差的变化。到了清光绪年间,大清河干涸,西沽浮桥,也随之废为板桥。而窑洼浮桥,就是今天金刚桥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