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看到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不禁笑了。
作为高中学校的老师和管理者,关于县管校聘,我想说几句。
县管校聘只是一种理想而已
政策制定者对县管校聘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先看看某市在2016年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文章的部分内容——
县管校聘可以让教职工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进行转变,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以县区为基本管理单位,实施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分类管理。在强化县域教育统筹功能的基础上,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为教师合理交流轮岗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积极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坚持协同推进,把“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与中小学去行政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等协同配套、统筹实施。建立实施双向选择机制,尊重教师个人诉求,保障学校用人自主权。
这篇新闻稿通俗地理解是这样的:
教师不再隶属于某一所具体的学校,不再是某某学校人,而是变成了某某县的教育系统人。教师的调配是在县域内进行调配使用的。
某某学校缺历史老师了,从某某学校调配历史老师到该校任教;某某学校语文教师数量富余了,好的,把富余的语文老师调配到语文教师缺额的学校……
在同一个县域内,教育系统就是一个大同世界,教师可以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各学校都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老师。
仔细想一想,县管校聘勾画的蓝图可谓是真的美丽,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享受教育的公平化。
实际的县管校聘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不说空话,以事实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5年前,我们这个地方就开始实行所谓的县管校聘了。刚开始的时候,随着县管校聘文件的下发,各学校严阵以待,如临大敌。
为什么?文件明确要求,每所学校对本校教职工的淘汰率必须达到5%,初中小学还要高一些。
认真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了县管校聘的文件,并且组织全校教职工对工作岗位进行竞聘报名。
然后,学校组织人员对报名参加竞聘的教职工进行了量化考核,根据成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末尾淘汰。
记得那一次,我们学校淘汰了6名教职工。
淘汰后的教职工需要到教育局接受统一的上岗再培训,为期一个月,培训费用由各学校承担。培训结束后,这些“淘汰”的教职工从哪里来再到哪里去,回原单位报到上岗。
竞聘上岗只组织了那么一次而已,我倒是觉得这样的竞聘上岗更像是一种形式,所起的效果顶多就是在老师们中间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县管校聘,学校真的拥有很大的用人自主权吗?
做梦!
我的学校老师结构性缺编,与其他学校的校长协调,进行教师“借调”,可以有效解决师资缺乏问题,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纪委巡查的时候,却被扣上“违规借用教师”的帽子!应该听谁的?县管校聘所说的“学校用人自主权”哪去了?
县管校聘下,学校真的拥有用人自主权了,就是好事吗?
不见得!
可能会因权钱交易滋生用人腐败问题;可能会因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使得薄弱学校更加薄弱,优质学校更加优质;可能会让更多的老师不再热爱学校,不再有主人翁意识……
你觉得县管校聘真的好吗?真的发挥应有的作用了吗?欢迎留言和评论。
我是朗月寒雪,感谢阅读,欢迎关注,一起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