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说得具体点?

2023-05-21 00:46:33  [来源:网络]    
字体:【

这里具体介绍一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从几个关键节点入手:

达特茅斯会议

1956年夏天,美国东部的达特茅斯学院校园,一群年轻的科学家聚集一起,他们试图利用整个暑假时间,讨论如何建造一台会思考的机器。

会议上,他们决定把“像人类思考的机器”称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至此,AI这个称谓沿用至今。而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正式诞生的标志。

图灵测试

1950年,英国数学家图灵发表了跨时代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这篇文章后来被改名为《机器能思维吗?》,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

“将人与机器隔开,人向机器随意提问,多次问答后,如果有超过30%的人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图灵曾经乐观预言,在2000年就会出现这样的机器(超过30%比例),至今为止,通过图灵测试,依然是所有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最高目标。

最让人遗憾的,图灵在1954年英年早逝,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就是为他而设立的。

“符号主义”的兴起

1957年,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和计算机学家艾伦·纽厄尔,发明了逻辑机,使机器迈出了逻辑推理的第一步。

1958年,约翰·麦卡锡发明了表处理语言LISP,使计算机不仅可以处理数据,还可以处理符号,这是人工智能界第一个最广泛流行的语言,至今仍有着广泛应用。

至此,基于物理符号研究人工智能的“符号主义”学派,在世界各地风生水起。

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

符号主义学派自成立以来,便一枝独秀,影响越来越大,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是,因为符号主义以推理为核心,无法处理“常识问题“和”不确定事物”,这个弊端逐渐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显现。

1977年第五届人工智能联合会上,曾是赫伯特·西蒙的研究生,来自斯坦福大学的青年学者费根鲍姆,提出了知识工程的概念。

知识工程的核心在于,设计一个基于知识的系统,知识系统中有大量专家提供知识,机器使用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推理解决问题。

人工神经网络:连接主义

基于知识工程的专家系统虽好,但在“交互问题”和“拓展问题”上却是一筹莫展。

1943年,心理学家麦克洛奇和数理逻辑学家皮兹,提出了神经网络模型,即著名的M-P模型。

以麦克洛奇和皮兹为鼻祖,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研究,被称为“连接主义”,也叫仿生学派或心理学派。

1987年,美国召开了第一届神经网络会议,成立了国际神经网络学会INNS,神经网络正式成为了一个学派。

行为主义-智能主体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定义人工智能的方法:人工智能的目标是构造能表现出智能行为的主体,即智能主体。

围绕着智能主体来研究人工智能,极大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兴趣,并逐渐衍化为一种流派。

这个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或者进化主义,或者控制论学派。

行为主义的代表作,还得推罗德尼·布鲁克斯的六足机器人,他在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制成功了一个由150个传感器和23个执行器构成的能做6足行走的机器人试验系统。

思考和启发

仔细梳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仅仅60年,AI取得的进步让人惊叹。

人工智能作为新生事物,发展充满曲折,有高潮有低谷,从历史发展来看,其高潮或许就几年,进入低谷,很可能会跨度一个人的大半生。

从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三大主义从不同角度,在不同时空阶段,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各自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希望以上回到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关注“汽车人参考”,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