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围、眼界导致很多孩子和家长意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很多人觉得努力读书也看不到希望。
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一般指的就是初中毕业,是强制要求的。初中毕业证书几乎是所有正规用人机构招聘的最低门槛,这点基本上是共识,很多农村父母为了让孩子以后打工有敲门砖,即便不看好读书的出路,也要求小孩读完初中拿到毕业证书。
读到高中毕业,然后去打工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中考成绩好,高中后成绩不行,考不上大学就不读了。高中成绩还行,也有机会考上大学或已经考上大学,但是因为家境不好、赚钱的念头更迫切,主动放弃上大学而选择去打工。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科举制开始,全民共识“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农村长期以来有个问题,眼界受限、互相打压、自卑情结。很多农民并不相信没什么文化的自己能养出有文化的孩子,所以在教育的投入上并不多,大部分是靠学校教育。
乡村学校的教学能力是有限的,能够脱颖而出的只是极少数人,至少有80%的乡村孩子在基础教育的筛选过程中被淘汰,以农民工的身份流向城市生活。
另一方面,农村的生育指数比较高,很多家庭往往生育不止一个孩子,那么,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重点扶持其中的一两个继续上学深造,或者所有的孩子都没空管,放任自流。
与之相比,城市的计生工作更严格,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那么孩子在教育方面受到的重视更多,上大学的概率更高。同样是好面子,在农村大家不会觉得孩子没上大学很丢脸,但是在城里,如果谁家的孩子没考上大学就会被大家轻视。
城市的生活,家长和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工作,对学历的重视程度更高,孩子读书就有内在动力,主动争取。但是农村的生活环境,限制了这种内在动力,家长不知道读好书的重要性,孩子更加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就让位给马上赚钱了。
综上,生活环境影响了一个人的长期规划。很可惜,农村孩子们没有意识到好好读书、读好书未来可以赢得更多的机会。更可惜的是,即便他们意识到了,也无法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被迫选择了初高中毕业就去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