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生人对此有话说
首先,感谢您的邀请!
孝子不哭,不可能吧?!我还未见过这个现象。
只是,现在的人,尤其是上班在外的孝子,从60后往后,都比较含畜,不太擅长去渲染气氛,用哭唱式来表达。
孝子们的眼中都有泪流,哭泣有声,涕泪混合,不会喊出声。
少了过去式的,说唱式的渲染,愈显得鼓乐齐鸣的主调之响亮。
我65年出生,为家中长女,父亲去世时72岁,母亲在父亲未满三年时,也离别了这个世界。
在告别式上,我们姊妹几人都很伤心,泪流满面,有哭泣的声音,不会大声的说着喊着来。深感到,这时的老家那种,哭喊说唱式的必要性。
为此,电话通知老家亲戚时,专门提出要求,来参加葬礼时,让年龄大一些的表姐,尽量能到,农村的表姐还保留着,古老的模式,会哭着说着喊着。
还好,表姐来了,气氛搞起来就不会单调,也就有了葬礼该有的样子。
由此,让我想起了,20多年前,办公室年长者说的笑话:他们说,有人在葬礼上雇人哭丧。当时还年轻,只当笑话听。
有专为葬礼而设计的哭唱,也会有感染力。只是唱的技术更高,表演成分占上风,少了自然状态下,亲人哭丧的那种自然而接地气。
有些传统,还是保留着,更好!就比如这个——哭丧。
不需把乐队的技术弄太高级,有两个能哭喊当亲戚样,会守在灵前的人,两人连哭带喊,孝子哭声响成一片,就是最合适。
(记忆中,6,70年代的农村,一家有人离世,全村都派代表去哭丧,这才是乡邻友好的最好见证)
可以给哭丧的她们增加奖励,这个必须有。家属也一定是感激不尽,乐意给付的,几百元轻松赚。
(有大部分50后农村妇女,进城后,也没啥收入,哭丧她们肯定行,增加了个人收入,也有利于过事的主家,双赢。)
先把气氛搞起来,孝子们多少也会受到感染,有样学样的,喊出想说的话,释放心中的伤悲。
葬礼上,伤感是第一位。别的仪式,尽量简化,不需烦琐。花里胡哨的就免了吧!
(以前的披红布,挂彩头。被现代人,演化为挂钱,个人认为是对人民币的不尊重。保留基本的风俗,别进一步演化,让老人体面的活着,庄严的故去。)
这样,有利于节约成本,减少浪费。也不至于,一个白事,搞的都成了喜事的模式,令旁人不解。
唠叨的太多,但愿你满意![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