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天道和人道的区别是什么呢?

2023-05-23 20:56:40  [来源:网络]    
字体:【

什么是天道?

自古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天道。

“天地未立,道本天地;天地既立,则太极之理散在万事”,“五行之生,各一其性,四时之行,亦有其序。春以生之,夏以长之,秋以肃之,冬以藏之”,这也是天地之道。

范仲淹有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人的强求,唯一能做到的只有天地,任你人心百变,芸芸众生,酸甜苦辣咸,都不为所动,天地自始至终遵循其道。

如其名天道是天的大道,是自然之道。天道不会被改变,不会被影响,你可以说它无情,也可以说它悲怜众生,因为它不会因为情分改变一丝一毫,它也不会因为谁处于生物链的顶端而给与特殊优待,这也是佛家的“众生平等”。

《黄帝内经》有记载: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从《黄帝内经》中我们可以体悟几分,真人、至人是超脱凡事的人,不为红尘眷恋,不为历史停留,这些人追寻的就是天道!无限靠近自然,无限融入自然,他们的价值在于与自然的和谐,甚至是融合。

什么是人道?

显而易见就是与人相关的种种。人类作为灵长类,号称居于顶端的生灵设定标准,制定规范,人类社会有了文化文明,也有了道德底线,一方面让人类有了自己的“道”,而这道也是充满限制和规范的。人道之中,人类的追求更多的是标准化下的价值。

《黄帝内经》另有记载: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从中我们参考一两分,圣人贤人都是人类文明的表率人物,与之前的真至之人相比,更多的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成就,自身在芸芸众生中的价值。人道的最终目的还是回归到人的本身。

天道和人道的关系

天道和人道是有交集的。大道至简,在中国文化中,最高点的智慧无一不是对于“天道”的追寻,也就是说从人道到达天道。道家,讲究顺其自然,讲求无为,这就是要人按照天道行事;佛家就更不必多说,众生平等本身就是将自己置于“天道”的角度而言;儒家是规范和礼仪的代表,更多的是追求人的价值实现,但在儒学诸多教义中又处处透着天道的原则,比如说因材施教,比较如仁爱天下……人之道,不也是天之道的一部分吗?人居于天地之间,上要应天,下要应地,不得不遵循“天道”!

天道和人道又有相悖之处。人类作为智慧型的生物,是天道的产物,同时自人类诞生之初,就开启了与天道的斗争,有极其壮志雄心的鼓舞士气之词“人定胜天”,真的人定胜天吗?古代,尤其是远古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犹存,于是有了神灵,有了精怪妖,这哪一个不是对于未知的敬畏产物?彼时落后愚昧,却尊天道而行。如今呢?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手段“改变四时”,篡改自然法则,荒漠变绿洲,山川变平地,“夏雨雪,冬雷震震”都不再是遥远的事情了。这是人定胜天吗?这全都是进步吗?人类的代价是什么?

估计再说多了就要敏感了,最后大禹说句话,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各司其职,各行其道,勿扰勿入,只可和谐相应相行,不可强行干涉,甚至逆改!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