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武陵老蛮来回答。
一、八旗驻防将军只是驻地旗兵的最高长官,并不是所属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二、驻防旗兵在清末并未销声匿迹,只是在湘淮军特别是清末新军崛起之后,不复再有之前的作用和影响了。
清朝定鼎中原之后,以八旗兵分驻各省要地,称为“驻防”。驻防将军为驻防当地八旗兵的最高长官。全国共设驻防将军十四人,分别驻守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
驻防将军的性质相当于清朝当时的省军区司令员,统领八旗军(由满蒙和汉八旗士兵组成)。作为满清最信得过的自家嫡系部队,为满清镇守要地、监视辖区内的一举一动。
和驻防将军性质相同的还有各省提督。提督的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各省绿营(清朝的另一支国家常备军,由汉人士兵组成)的最高长官。
将军是驻地旗兵最高长官,将军与总督同驻一省的,如果因事一起上奏朝廷,以将军领衔。并不是说将军的实权就比总督大,这和清朝对驻防将军和督抚的任命人选有关。历任将军都是从满清宗室及满蒙八旗和汉八旗挑选担任,强调的是血统。地方督抚则强调的是行政才能,能力强的汉人也能担任。将军是朝廷的心腹,是亲戚,朝里有人,由他挂名到朝廷办事自然要容易得多。当然,其中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五地为纯粹将军辖区,在这五个地区,将军是不折不扣的的老大,军政事务完全都是将军说了算。
满清以八旗入关建国,清朝前期,八旗军自然是最为强劲的军队,开疆拓土平叛,都是以八旗军为主,汉绿营为辅。康雍时剿灭准噶尔蒙古,还是八旗军大秀肌肉,到乾隆时的大小金川之战,汉绿营就已经全面参与了。
到太平天国起事,八旗和绿营都已经腐朽不堪,湘淮军应势而起。但并不是说这个阶段就没有八旗军和驻防将军们的表现,以荆州将军为例,被逼急了也还是会咬人的。
1854年,太平天国曾天养所部西征军连克安陆、荆门、宜昌等地,形势危急。荆州驻防将军官文“遣军复之。连复宜昌、石首、华容,于是荆州稍安”。后来“武昌被围急”,官文又“遣将沿汉水下援”武昌。荆州驻防佐领锡龄阿亦曾“率兵从战沔阳、监利、潜江、应城、汉阳、宜昌”,与太平军激战,最终还是维护了清廷在荆州以及周边府县的统治。
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淮军崛起,湘淮军有战功的将领,本来就是书生领兵,后来大部分都做了清朝的督抚总兵等官职。而从曾国藩开始制定的湘淮军营官制度,注定了湘淮军是一支私兵,“天下督抚半湖湘”的时代,原来纯文官性质的督抚大部分换成了冲锋陷阵的将领,已经没落的没有多少战斗力的八旗驻防将军,自然吸引不了眼光了。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的轮番刺激,清政府意识到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购买炮舰,训练新军,这个时候的驻防将军和满城,虽然依旧存在,但已经被极度边缘化了
武昌起义爆发,作为湖北境内唯一的八旗驻防地荆州,离革命爆发点最近。当时荆州旗兵约有7000多人,武器装备十分精良,虽有战力,却无战胆,龟缩不敢出城。革命军这边,为策应起义,湖南王正雅带着刚刚募集的湘武营1700人,决计打掉荆州,减轻武昌起义军的压力。
因为众寡悬殊,湘武营于傍晚开始攻城,激战10多小时,“满兵哭声展天,竞有投环自溺者”。主战派恒龄见大势已去,又为部属所抱怨,开枪自杀。参谋长德霈、将领恩霈等也自尽身亡。主战派既亡,刚升补的将军连魁失去防守依靠,旗兵要求出降的呼声日益高涨。连魁和右副都统松鹤见大势已去,惶惶不可终日,只好请当时在城里的比利时传教士马修德、田国庆,税务司葛云森(英国人)为代表到革命军营乞降。
革命进程中,十四大驻防将军们,或死或降或逃亡。随着清政府的灭亡,这些往昔被满清引为腹心、依为长城的八旗军和驻防将军,也落下了历史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