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被十八路联军打败后,以袁绍为首的各路军都不愿追击,而急于撤回老家。为什么?

2023-05-26 05:39:11  [来源:网络]    
字体:【

最近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和《史上男女那点事儿---三国篇》,因而查阅了较多的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

对题主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大家交流,欢迎指正。

关于十八路诸侯,是《三国演义》的提法,作者只是为了把这次讨伐董卓的行动描绘的气势磅礴,正义凛然,以说明董卓作恶多端,以至于人神共愤,天下共诛之。

似乎是天下诸侯为正义而来,为正义而战。

在这里,没有必要去考证这十八路诸侯的提法是否确切,总之,讨伐董卓的声势是非常强大的,这是确定无疑的。只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已。

从当时的情况看,各路诸侯占据优势,在击败董卓之后却没有乘胜追击,的确令人生疑。

但如果把三国这段历史,从后面往前看,一切就清楚啦,就不足以为奇啦。

01

三国鼎立

诸侯混战的结果,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曹魏、孙吴、蜀汉在这场淘汰赛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从这个结局,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十八路诸侯伐董卓就清楚多啦。

唯一一个战胜过董卓的是孙坚,是他斩了华雄,他的积极进取激励着他的后辈一路前行,最终开创了江东的局面。

第二个主动出击几乎丢掉性命的是曹操,最终是消灭了北方所有的诸侯势力,成就了一统北方的霸业。

这个状况,就显得老罗一直推崇的刘备有些尴尬啦。

于是,就把斩华雄这一节移花接木,安排在刘备的兄弟关二爷的头上。

其实大可不必,英雄不问出处,伐董卓的时候,刘备只是打酱油的穷屌丝,但这不会影响刘备在西川做皇帝,反而更说明刘备的非凡之处。

我确信,当时的刘备兄弟只是实力不够,否则绝不会等闲视之。

从三足鼎立的结果可以看出,当时各路诸侯的心态和作为,这是看点之一。

02

袁氏兄弟

《三国演义》说: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瓚。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且不管是不是十八路,是不是这十八路,也不管这十八路诸侯当时的身份是不是与史实符合,就以这个说法吧。

十八路诸侯只有袁术是后将军,是带兵的统帅,其他都是行政官员,孙坚是追随袁术而出兵的。除了济北相鲍信,其余的都是郡太守和刺史。

还有一个曹操,尽管不受罗老先生待见,也给了一路诸侯的待遇。没个名分也不体面,曹操就给自己弄了个代理奋武将军,这是《三国志·曹操传》确认的身份。

所有的地方政府首脑都带兵打仗,这事不乱套也不行啊。这是看点之二。

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光芒万丈,就被推举为了盟主。

就这么一群乌合之众,却都是牛皮哄哄的大佬,各怀心态,如何成事?

就袁绍这盟主,不必说他人,就连他的亲兄弟袁术都不服气,如何发号施令哪?

看看曹操攻占邺城之后,到袁绍坟墓前吊唁其老朋友、老同事时这个桥段吧:

《三国志》记载: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作为盟主,袁绍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调兵遣将,乘胜追击,击败董卓,匡扶汉室,而是先考虑好了退路,如果不能战胜董卓,自己就去冀州打游击,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出来争夺天下。

袁绍自以为是天下的领袖,就这气度还不服气。官渡一战,就彻底泄气啦,一蹶不振,忧郁而死。

从这一点看,就应了那句老话:一头绵羊带领着一群狮子在作战。

面对董卓这只猛虎,又何况这只猛虎带领的不是一群绵羊,而是穷凶极恶的豺狼。

董卓死后,看看李傕、郭祀、樊稠、张济等人的虎狼本性,各路诸侯不战而溃,也就顺理成章啦。

再看看作为第一镇的袁术,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了个传国玉玺,就以为自己天命所属。197年,在寿春称帝,自己直接干啦。费劲巴力的去扶持一个小皇帝,还不如自己做算啦。

袁绍也不差,你董卓挟持献帝走啦,那就自己也立个皇帝挟持着,不也一样吗?于是就找到幽州牧刘虞,要拥立他为帝。可人家不干啊,也就罢啦。

等到袁术过了一把皇帝瘾,感觉不好玩,玩不下去啦。于是,要把皇位传给袁绍,把做皇帝的全套家把什给他,袁绍又高兴啦。不想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这事被曹操探听到啦,就截胡啦,袁绍也没弄成。

找人干没人干,自己干还不许。于是袁绍就火啦,重新考虑跟曹操争夺献帝,在官渡就干起来啦。没想到没打过曹操,反而被曹操给折腾死啦。

抛开匡扶汉室不说,如果袁绍有一点战略眼光,奉迎天子到冀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话,局面就是另一个样啦。

天子到了跟前,你还不让进家门,作为盟主,联络十八路诸侯去讨伐董卓,究竟是去干嘛哪?不说自明。

03

打酱油的诸侯

除了曹操、孙坚和袁氏兄弟,其他的各路诸侯就是去打酱油的。

当时就没有发言权,其实也没想多管闲事。去溜达一趟,刷一下存在感,混个脸熟。运气好的话,就分一杯羹,弄个仨核桃俩枣的;不行的话,就树倒猢狲散,各自洗洗睡啦。

从以后这些土地爷的作为来看,事实也就是这么一回事。这是看点之三。

冀州刺史韩馥经过一番折腾被袁绍干掉啦;

北平太守公孙瓒被袁绍干掉啦;

山阳太守袁遗是由于袁氏兄弟相残而被杀;

徐州刺史陶谦、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西凉太守马腾、上党太守张杨、河内郡太守王匡、北海太守孔融等等,直接或间接地被曹操杀掉啦;

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战黄巾军而死,也是为了争夺地盘;

乌程侯孙坚与刘表抢夺地盘被刘表部将黄祖所杀;

豫州刺史孔伷据说是被董卓部将李傕所杀、东郡太守乔瑁在军阀混战中被兖州刺史刘岱所杀。

看看这帮兄弟们后来干的事,你能想象一群自相残杀的人,能合伙去干杀人的勾当吗?

总而言之,十八路诸侯,各怀鬼态,其目的就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即便是战胜了董卓,也面临着利益的再分配。如果将来分不明白,还不如就这么凑合着吃吧。碗里有吃的,肉在不在锅里不着急嘛。

真心着急的,只有那些碗里空着,等米下锅的,不努力打拼就饿肚子哦。

出兵的目的,就是想效仿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

能不能战胜董卓先不说,看看身边这些如狼似虎的战友,干活的时候没人上前,吃肉的时候都没有甘愿落后的。

如果真的战胜了董卓,谁是董卓第一,谁是董卓第二就分不清啦,还是一锅粥。

王允如是,李傕郭祀如是,杨奉董承韩暹如是。献帝就是烫手的山芋,谁接手,谁倒霉。捧在手里烫手,扔在地下天人共愤。

既然如此,打道回府,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再说吧。

乌合而来,猢狲而散,就是一场游戏而已。

我是赞赏曹操的,但绝不贬低孙刘。

曹操是英雄,刘备也是英雄,孙氏兄弟爷们都是英雄。

但我不认为曹操就是奸雄,就是汉贼。其他的先不说,就说这十八路匡扶汉室的义士们吧,有几个是真心为了正义,为了汉室而来。

或许,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是有人真心为了朝廷。朝廷在,蛋糕就在,就有吃的。

但随着局势的发展,已经没有人再去匡扶汉室啦。尽管献帝不停地给各路诸侯画饼,其实君臣都清楚,没有自己的地盘做基础,画再大的饼也不能充饥。

就如刘备,不停地换新马甲,最后跑到新野依附刘表,依然啥也不是。

因为董卓之后,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啦,任何人已经无力回天啦。这一点,当时的人都清楚无比,反而是后世不断有人存有幻想。

至今还有许多人诟病曹操,认为他篡夺了汉室政权。

试想一下,曹操不奉迎天子到许都的话,恐怕早就改朝换代啦。山阳公刘协恐怕就混不到退休,更不可能寿终正寝啦。

曹操一生做了不少恶心的事,但我认为最最恶心的是:曹操说“天命在我,我愿做周文王。”

如果在孙权上表称臣建议曹操上位时,曹操借坡下驴,此时代汉称帝,或许就不会有后来 三百六十年割据分裂的局面啦。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曹操做都做啦,还顾惜那个脸干嘛呢?于其让子孙背黑锅,还不如自己直接黑到底算啦。

如果不是隋文帝杨坚接受禅位代北周,三百六十年的混乱能结束吗?

杨坚能做得,你曹操咋就不能呢?恶心的很哪。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