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拥有湘军40多万,手下将领都拥护他,他为什么不做皇帝?

2023-05-27 20:41:18  [来源:网络]    
字体:【

曾国藩称帝北伐,估计坚持不了两年,就会以惨败收场。两方面分析。

其一、清朝气数未尽,乾坤尚在

以1864年天京陷落为节点,清朝依然维持统一局面,皇帝的权威尚在。湘军攻克天京后,清朝已经消灭了最大的劲敌,其余北方捻军、西北起义军、西南张秀眉起义,都是“草寇”而已,不成气候。

北方捻军,声势高大,号称百万,实则都是“流民”。张宗禹、赖文光、任化邦是名将没错,却并非王者,他们目光短浅,内部矛盾重重,就差没兵戎相见了。

捻军以流动作战为主,并没有明确目标,他们纵横中原各地,无非就是为了“吃饭”,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不是以建立王朝为目的。

西北起义军、西南起义军也是如此,目标不明确,内部派系林立,很快就被清朝各个击破。可以说,太平天国之后,没有一支起义军能对清朝构成致命威胁。

随着太平天国被平定,以及“同光新政”的推行,清朝恢复了元气,可以继续号令天下,还不到穷途末路的时候。此背景下,曾国藩称帝北伐,不具备条件。

历史上,大规模战乱之后,如果处置得当,想要取代现有的王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有谁迈出这一步,败亡的概率很大。

“永嘉之乱”后,司马家族威望一落千丈,司马睿建立的东晋王朝,几乎没有哪一个皇帝掌握实权。门阀政治下,王氏、庾氏、桓氏、谢氏相继登台亮相,不但控制朝廷,还节制许多州县,兵力雄厚。

晋朝的衰败,不意味着就可以取而代之,即便皇帝没啥权力。王敦之乱、苏峻之乱、桓温“加九锡”、桓玄篡位,都是以惨败告终。王敦攻克京师,司马睿都打算放弃皇位,结果王敦并未成功。

桓温更是如此,手握重兵,亲信遍布各地,还废了一个皇帝。简文帝临终时,打算“禅让”皇位给桓温,结果谢安、王坦之当着皇帝之面,直接撕毁遗诏,桓温的希望落空。

桓玄废了皇帝,自立为帝,结果刘裕、刘毅在京口起兵,桓玄战败,全族都被杀得差不多。无数次折腾之后,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刘宋”,也是大费周折。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长安六次沦陷、皇帝九次逃难,威望一落千丈。即便如此糟糕,各地节度使手握重兵,如同“土皇帝”,又有谁称帝成功呢?

无论从哪方面而言,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的清朝,都要比“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永嘉之乱”后的东晋强太多。尤其是清朝皇帝的权威,远非唐中期、东晋可比,皇帝继续号令天下,而不是“政令不出宫廷”。

其二、湘军派系林立,曾国藩直属兵马不多,且战斗力一般

需要说明一点,湘军不是曾国藩的军队,也不是他最早创办。湘军是典型的私人武装,派系林立,只听从主帅的命令,不给朝廷面子。

截至天京陷落,湘军派系如下:

曾国藩部:以曾国荃的“吉字营”为主,总计4万,他们擅长打“围城战”,而不是阵地战,野外战斗能力不行,且纪律很糟糕。彭玉麟的“长江水师”,大约6千人,但彭玉麟对功名不感兴趣。

刘长佑部:脱胎于江忠源的“楚勇”,几次扩充后,大约在1万人。刘长佑所部擅长打游击战,野外决战,是劲旅。

李鸿章部:脱胎于湘军组建而来的“淮军”,大约4万,装备西洋火器。淮军内部的“原湘军”将士与“两淮”出身的将士矛盾重重,相互拆台。

左宗棠部:独自招募而来,建立“楚军”,大约3万人,跟曾国藩关系很差。都知道,左宗棠麾下首席名将蒋益澧对曾国藩是恨之入骨,他之前效力湘军,曾国藩偏袒李续宾,他是一肚子火。好处李续宾拿,打恶仗是蒋益澧,矛盾太大。

席宝田部:自成一军,号称“精毅营”,大约一万人,蛮横好斗。西南张秀眉起义,就是被他消灭的。后来的中法战争,也是“精毅营”旧部奋勇冲杀,苏元春悍不畏死的风格,冯子材才能取得镇南关大捷。

派系林立,互不统属,但都认可当今的皇帝,维护清朝统治。曾国藩称帝,北伐中原,不但“师出无名”,也没可靠同盟军,能坚持两年就不错了。

清朝八旗和绿营、湘军各派系、太平军余部、捻军、西南起义军、西北起义军,这几股势力相互角逐。曾国藩独自领兵作战能力差,临阵指挥不给力,帝王之梦遥不可及。

总之,清朝国祚尚存,气数未尽,无论是谁,想称帝自为,都难以成功。曾国藩是个明白人,六十多岁年纪,垂垂老矣,“立德、立言、立功”足以,没必要去称帝,自找没趣。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