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精彩的舌战?

2023-05-28 05:43:17  [来源:网络]    
字体:【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

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当时的世界上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够真正对玄奘的辩才构成挑战了?然而,真的如此吗!这时候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辩论尚未拉开帷幕……

唐太宗死后,唐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无神论者、音乐家、多才多艺的学者、自然科学家——吕才!(山东高唐县人)对佛学中的一些问题也有过独立的研究,与僧众们有过激烈的论争。

他与玄奘在慈恩寺有过一场“较量”,目前我们已经看不到这场辩论的精彩场面了?!历史上只是这样记载着:“他(吕才)与一些僧人学士还到慈恩寺玄奘面前相辩难对定,这场争论内容已不能尽知,佛教对此辩论也隐晦不谈。但这场争论上至朝廷公卿、下至街巷百姓无不知晓,可见当时影响之大。”

他们争论的问题是印度的逻辑学--因明。事情起因于栖玄法师,他和吕才是从小的交情,长大后分别信仰释儒,经常切磋学术。

某日,玄奘大师翻译出了因明学著作,栖玄法师立刻给老友吕才寄去副本。吕才收到老友书信,仔细研究一下,在比较了神泰、靖迈、明觉三法师关于因明的论文后,又觉得有矛盾。自己就写了一份论《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也就是逻辑学图解。重要的是,吕才在里面写了四十余条对印度逻辑的质疑。(很可惜,此书没有流传下来。)僧人碍于信仰和师承,不可能去质疑自己的门派学说。

吕才的优势就在于以旁观者身份去看问题,更客观,中立。能提出新的见解。译经僧慧立、明常法师则对新问题感到意外,回信辩护。但明显无法自圆其说?一场大争论就此爆发!双方你来我往,事情闹到唐高宗那里去了??。最终的结果是诏书下来,让吕才去慈恩寺,让玄奘与吕才对话!

以下是“据说”?玄奘耐心的和吕才讲了一些印度语法知识和翻译的技巧问题,说到吕才云山雾罩:

吕才再博学聪明,翻译上的权威仍然是玄奘!也就是说玄奘说什么就是什么;重要的是皇帝的意思很明显,不让大家争了;吕才也就没有深究,含糊其辞了事???

玄奘和吕才的会面暗示了一个问题??!印度的因明学存在重大缺陷。以至于中国僧人无法说服吕才,对其四十余条质疑无法解决。非得玄奘出面。而玄奘明显用语言翻译的知识替换因明逻辑学方面的知识回避问题!!!……!

吕才的成绩是多方面的,但是他的著作几乎全部失传,至今保存下来的仅有8篇残篇、5000余字,从中已经无法了解吕才思想和学术的全貌。所以我们也无从知晓这场历史性辩论的最终结果……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