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中苏轼写了什么被冤枉?他的绝命诗又是怎么回事?

2023-05-08 11:13:18  [来源:]    
字体:【

简单介绍一下,乌台诗案与苏轼被“曲解”的一些诗,以及,他的绝命诗传说。

公元1079年,或许是苏轼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了。

这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宋朝惯例,调任官员要向皇帝上表致谢,苏轼也不例外,于是他给宋神宗上了一篇谢表,然而,正因为这篇谢表,引出了一场惊天大案。

苏轼在表中,写道:“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这话,多少带点牢骚的味道,本来,宋神宗也没有注意到,也没有当回事,甚至还觉得有点文采斐然。

可是,主张变法的一些小人,知道后却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们声称,苏轼以上表为名,实则在讥讽朝廷,妄议圣上,发表对新法的不满,甚至还有点指责的味道。

更有甚者,御史李定等人,还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到一些所谓的“诗句”,断章取义,指责苏轼对圣上不敬,是大逆不道,其实,这完全就是莫须有的文字狱而已。

比如,他们说,苏轼的“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是诅咒皇帝,这本是吟咏桧树的诗歌,却被他们影射大逆不道,因为皇帝是天上的龙,苏轼却要在九泉之下去寻找,这不是诅咒皇帝吗?还有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这本是咏潮的诗句,却被他们说成是苏轼指责新法中的水利措施。

这样的文字狱实在冤枉,但宋神宗正好想借机打击一下反对派的气焰,以便更好地推行新法。于是苏轼便被捕入狱,关押在京城御史台审讯(御史台也称“乌台”,因御史府中多有柏树,树上常有乌鸦栖息,晨去暮来,后世沿称为“乌台”),和苏轼相关的一些人,如司马光、张方平、他的弟弟苏辙等人,都因此而受到牵连,甚至连已经去世的欧阳修,也难逃一劫。

这件子虚乌有的“文字狱”,便是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让苏轼在监狱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关于苏轼狱中的生活,还有一件流传很广的“传说”。

据说苏轼下狱后,一直由他的长子苏迈照顾,每天苏迈都要去监狱中给苏轼送饭,但是父子双方却不能见面,为了知道事情的进展,苏轼便和儿子约定,平时的饭菜只送肉或蔬菜,如果有死刑的消息,就改送鱼,以便苏轼有心理准备,也好托付后事。

结果,有一天苏迈有事,没能给父亲送饭,就托一个朋友代劳,但是朋友并不知道这对父子的约定,恰巧这天有条好鱼,朋友便做了给苏轼送去,苏轼一见,大吃一惊,以为自己难逃一死,伤感之下,在狱中写了两首绝命诗,这便是送给他弟弟苏辙的《狱中寄子由二首》,诗前还有小序,交代作诗的缘由,说:“狱中寄子由二首:另一作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苏轼这两首绝命诗,非常感人,诗曰: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苏辙看到这两首绝命诗后,大哭不已,他也以为苏轼难逃一死,于是上书宋神宗,希望能用自己的官位俸禄去赎其兄之“罪”,神宗看完奏章后,也感动不已,其实宋神宗本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置于死地的想法,再加上王安石、曹太皇太后的求情,祖宗又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宋神宗便顺着台阶,对苏轼从轻发落,最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经过了三个多月的牢狱生活,苏轼终于离开了那个鬼地方,前往黄州贬所,在黄州的日子,是苏轼一生低沉的时刻,但低沉和挫折,并没有打倒苏轼,在黄州,他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名诗佳词,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妨以此结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