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Qinghuadaxue)和北京大学(Beijingdaxue)是我国顶尖大学了,有无数的中国人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考进这样的大学,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清华或者北京大学读书,成为天之骄子,让祖坟上也能冒冒青烟。
其实,从前些年开始,不少人开始冷静思考问题了,对清华和北大不再那么膜拜有加了。因为清北毕业生有太多流入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我们培养的学生,却为西方世界效力。
有正直的人士在酒桌上直接用手指戳着同桌的人说:我家孩子现在清华读书,我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美国当汉奸!这番话弄得有人很尴尬,下不了台,因为在座的里面就有人的孩子去了美国效力去了。
呵呵,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能发现,原来有些人以自己孩子到美国工作感到光荣,很自豪的。最近这些年,好像他们在回避这个话题,估计他们觉得不那么光彩了。
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地区,喜欢以考上了多少清北作为衡量一个地方或者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记得高考录取结束之后,两个市的市长在外地出发,见了面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市今年完成了多少个清北啊?”清北考的多的市长红光满面,清北考的少的市长自惭形秽。
正是因为地方长官非常看重清北的升学人数,导致市县教育局对清北也非常重视,他们自己也明白:清北升学是名声,大面积升学是民生。为了名声,他们可以不考虑民生。主要精力就是研究怎么才能多考上几个清北,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人力和物力,在教学资源等方面向培养清北生倾斜。
我就纳闷了?到底是谁兴起的把清北生数量作为评价高中教学成绩的“硬通货”的?
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这些又红又专的名副其实的中国人的大学,就不香吗?我觉得,真正有一颗爱国心的地方领导,如果不能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话,那就把这样的“民族大学”升学数量作为考核量化的指标吧!就像很多地方在配备公务车辆的时候,舍弃外资车改用国产车一样。
不过,要想真正转变这种认识,还是任重道远的,毕竟清北是中国最高学府,培养了太多太多的顶尖人才,他们活跃在社会的中高层,包括国内,也包括国外,掌握着很大的话语权。估计,我这种建议也只是想想罢了。
题主提出的问题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名称上为什么还保留英文拼音。对这个问题,有网友评论说:使他们不够自信。
其实,我对这个问题还真的没有觉得那个啥,因为这不是什么实际性的问题,顶多算是一个时代的烙印而已。就像青岛的英文是Tsingtao,青岛啤酒的英文是Tsingtao Beer,香港的英文是Hong Kong等,这些不能说明什么的。
清华大学的英文拼音是Tsinghua University,其英文名称被设计到了清华大学的校徽之中;北京大学的英文拼音是Peking University,同样也被运用到了北京大学的校徽当中。
可能有些网友对这两所大学的英文名称感到有些奇怪,有人说这些大学的校名英文拼写方式是邮政式拼音,我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我们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有四大发明,有九九歌,有二十四节气歌,但是说起汉语拼音,发展的历史很真的不长呢!
现在七十岁左右的这批人,当时上小学的时候,他们学的汉语拼音并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这种,而是用汉字偏旁部首组成的片假名似的拼音。现在的汉语拼音,他们当中的不少人还不能熟练掌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没有汉语拼音的话,古代人是怎么学习汉字的呢?古人虽然没有发明汉语拼音,但是他们也是很智慧的。
古代人是如何认字的呢?
他们采用了两种方法,分别是直音法或反切法给汉字注音。
所谓的直音法最简单,就是利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比如,阴这个字,就可以用“音”这个字注音(“阴”读为“音”)。只要会读“音”,就知道“阴”的读音是“yin”。
所谓的反切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比如缓(huǎn)的反切注音法就是:胡(h)管(uǎn)切;哀(wāi)的反切注音法就是乌(w)开(āi)切。
虽然这种办法也很聪明,但是也挺麻烦的。
现在想来,帮助我们实行汉语拼音的还是外国人呢。明末清初以来,外国人为传教和学汉语,设计了多种给汉字的注音方式,主要包括利玛窦的拉丁字母式、英国人的威妥玛式拼音和美国人肯尼迪设计的耶鲁拼音等。
在清朝清朝末年,随着公众邮电业在中国的兴起,为了适合打电报的需要,决定不采用任何附加符号,而形成了“邮政式拼音”,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在邮政式拼音中,北京是Peking,南京是Nanking,哈尔滨是Harbin,苏州是Soochow等。
在这种拼音背景下,北京大学就成了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就成了Tsinghua University。
其实,在大学校名当中,不仅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校名拼音当中保留了邮政式拼音,很多大学也保留了这种痕迹,比如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
所以说,我认为大学校名当中保留的这种“英文拼音”并不是英文,而是中国某个时期流行使用的邮政式拼音。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此而感到纠结,真正的爱国不在于此细枝末节,您说呢?欢迎留言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