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题上说,有利于对于传统核心文化价值的尊重,当然还有对于当时国家层面的心理需要。对技法上说,他是想把浮世绘的风尚能够变幻地移植到国画中,日本浮世绘多绘仕女,故傅氏多心湘水美人为题材就不奇怪了。
详情见拙文《读傅抱石画湘妃--魂兮归来哀江南》
笔者七九年还是作艺校生时到洞庭君山,看到那些岛上如泪点的斑竹,清醒一点说来,决非人泪所为,但人类从来就是在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中讨生活,清醒时沉痛而有现实的风格,醉意时则是浪漫的情怀。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到李贺的“湘娥滴竹”再到毛泽东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湘妃的凄艳的故事如潇湘云烟盘恒九嶷衡山,挥之不去,楚地的祖先相信灵魂的存在,会保佑他们的子民,故艺术的境象常常出现那些美好的丽影,流风之回雪的动人梦境,会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人们的激情与力量,冲散夷族侵入带来的失落与伤感,让民族的心灵坚韧无惧。故傅抱石常常画湘妃之题材,寓意十分明显的,这里无时下的艳情轻薄,是其仕女画显示出的上善若水的柔性力量。
傅抱石留学日本,其仕女画的艺术风格毫无疑问受到影响,浮世绘的风范多少会从其作品中看到某种神韵相似的东西,只不过其用宣纸时,重书法笔墨意味时,有激扬的东西是浮世绘刻版的风范所没有的,更重要的是线条的流畅还带有苍茫的感觉,常在酒后作画的傅氏难免使其所作画中带有醉意与梦境感,总是带有一点迷朦而不过于清醒,纸面的特殊处理粗糙的感觉增强这种苍茫的效果。其作之仕女画不纤细,不柔弱,有一种力量感。
当时的国军(不分党派)在湘地激战,傅抱石心头涌出屈原的歌唱,于是大量近似招魂的湘女图出现,当然他也画屈原,因为横山大观画过,似乎傅氏亦在绢素的战线与日军血战,不过其以湘妃为主的仕女画更有力量,更能唤起人们的信心与激情,更有艺术性,充满张力。
优秀的艺术品是道与技完美的合一,并不是每位画者容易做到,时代造就英雄包括水墨英雄。
附录旧诗结束全文:湘妃千古意,永夜不停息。流风之回雪,一任湘水激。贤者沉九嶷,去去何太急。郁郁君山竹,斑斑是泪滴。江山仍秀丽,边警动生机。湘灵顽然志,拥护蛮子弟。巍然华族魂,天地有浩气。《咏湘妃》原创文字作者系网络艺评家,诗人,书画家)
主要文章:《宋画哲学》、《家林论唐宋艺术》、《家林读苦瓜和尚画语录》、《完美的女神--品读安格尔的《泉》》等
(家林论艺)
微信公共号:雷家林书画
后援单位:北京黄楷夫工作室 黄海威、 王黎莺
广州梁慧强公共建筑美学工作室.马勇、梁慧强
(欢迎更多资助者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