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嘉靖帝最后一次见世子,为什么要骗他,还把他弄哭?

2023-05-10 16:50:39  [来源:]    
字体:【

海瑞上《治安疏》,喷当今圣上是昏君,嘉靖帝不承认自己是昏君,也不认可海瑞的话,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背杀害海瑞的锅。

就这样,嘉靖帝杀海瑞也不是,不杀海瑞也不是,最终也迎来了他们之间的终极对决。

在这场对决中,嘉靖帝大谈“长江黄河”理论,并最终在势头上压过了海瑞,随后海瑞被重新收监。而嘉靖帝的孙子,也就是以后的万历帝突然大哭起来,嘉靖帝转头:

“你是不是想说皇爷爷说话不算数啊?”

世子哪里敢说皇爷爷,只能委屈地落泪,那么今天的话题就出来了,嘉靖帝为什么要骗世子?

一、

嘉靖帝、裕王、世子三人同审海瑞的画面,堪称整部《大明王朝1566》最经典的画面。

三人刻意坐成一个山字,显然这是经过嘉靖帝深思熟虑后作出的考量,也表示他在拼尽最后的力气跟海瑞对决。

“山”就是大明之“山”,嘉靖帝、裕王、世子,三人都预示着这是君,“海”就是大明之“海”,正好对应海瑞,预示着这是民。整场辩论其实就是“江山”之争,究竟是江重要,还是海重要,是两者合作,还是山必须压过海?

嘉靖帝专门安排这场辩论的目的,我们前面也讲过,一是驳斥海瑞,讲出自己的治国理念;二是自我辩解,表明自己并不是昏君;三是敲打裕王和世子,让他们明白不论什么时候,皇权最重要。

其实嘉靖帝此举更重要的还是第三点,海瑞不过是一个演示工具罢了,我们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再拔高一点:

对于皇上来说,究竟是黄河泛滥破坏力大,还是长江泛滥破坏力大?

我们要明白,黄河(贪官)泛滥,坑的是两岸百姓,在皇上看来,不过是财产损失。而长江一旦泛滥,那淹的将会是北京城,对皇上来说是灭顶之灾,为什么这么说呢?

二、

封建皇权统治臣民,无外乎这两种方法,一是胡萝卜,二是大棒!

这两样工具,嘉靖帝可谓是屡试不爽,对大部分官员来讲,名利是最重要的,给名给利,那他们办事就光往皇上心上做。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讲,生存是最重要的,毁堤淹田后,给他们送点粮食,他们就感激涕零,跪谢皇恩。

对于一些不听话的,还有严刑峻法等着呢,怕死,那就不要跳起来扎刺。

然而,在海瑞身上,嘉靖帝失策了:

海瑞不认罪,其他官员和稀泥,甚至暗中挺海瑞,嘉靖帝没办法,只能亲自出马,于是乔装打扮去诏狱诱惑海瑞认罪:

先派出的一个太监就接连使用了胡萝卜和大棒策略,胡萝卜是嘉靖帝认可你是清官,只要你海瑞认错,不仅没事,还能升官。

见海瑞不为所动,于是大棒又掏了出来,你海瑞要是不认罪,后果是不仅你自己遭殃,还会连累到你的好朋友一块遭殃。

所以,海瑞就是这条长江,皇上赏赐你,你不在乎,皇上吓唬你,你不怕死,那皇上还怎么管你?

而嘉靖帝最后骗了世子,也不过是告诉他,规则是皇上定的,什么黄河,什么长江,都是狗屁,泛不泛滥都是皇上说得算!

但是,他仅仅是在教育世子吗?

三、

当然不是,他其实是在教育裕王!

在这场三堂会审之前,裕王在干嘛?

裕王在跟高翰文、张居正等人讨论淞江棉布的事,最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跟当年严世蕃搞“改稻为桑”没什么区别。这种情况下,张居正说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话:

“总有一天,国库一空如洗,百姓也一贫如洗,再不改制,便要改朝换代了!”

而裕王的表现是劝住张居正,说现在不是说这话的时候,而张居正又补上一句:

“听李太医说,皇上的病已经沉疴难起,天崩地裂也就几个月的事,王爷,您当下必须要有所谋划了。”

而他们谋划的结果,就是去劝说嘉靖帝留下海瑞,以后靠海瑞去推行新制。

以嘉靖帝的信息网,这段对话必然也会传到他耳朵里,所以,他也必须要给裕王上最后一课!

裕王现在只跟清流走得近,以后也会依仗这群清流,而刚才也提到了,清流的危害其实远胜于贪官。

裕王如果继续被清流派牵着鼻子走,而没有自己的主张,那么长江泛滥就在眼前:

“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喻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四、

裕王太多软弱,智商和手段又一般,日后难免会被清流牵制,比如前面提到的张居正让裕王力保海瑞,而嘉靖帝也给了他指示:

“本朝以孝治天下,朕不杀你,朕的儿子将来继位也必然杀你,不杀便是不孝。”

但等到世子走了,嘉靖帝又跟裕王说了另外一段话:

“张居正说过海瑞是‘国之利器’,这话说得平常,这个海瑞就是我大明朝一把神剑,唯有有德者可执之。”

这两句话其实是矛盾的,就跟前面嘉靖帝对世子讲,只要放了那只活了一千多年的吉祥龟,就会放海瑞一样。就是告诉裕王,最终决定权,必须要握在自己手里,就像前面教育世子:

“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算数,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数!”

或许嘉靖帝早就看出了张居正的野心,提前给裕王打预防针,就是让他明白,放海瑞,不是因为张居正的提议,而是因为对我们皇家有利。

教育裕王有很多方式,也完全可以直接跟他说,嘉靖帝为什么非要通过欺骗一个小孩子来达到这个目的呢?

五、

这就涉及到嘉靖帝的亲情了,虽然他是皇上,但他也是一个人,是一个父亲,是一个爷爷。由于他年轻的时候信道,信什么“二龙不相见”的鬼话,所以对裕王一直比较疏远。

这也从剧中可以看出来,当初世子出生后,嘉靖帝曾去裕王府探望,末了要留下来吃饭,裕王是一脸惊讶的神情,由此可知这种温馨场面几乎没有。

嘉靖帝虽然冷血,但裕王毕竟是自己的儿子,眼中还是充满慈爱的,当世子离开,自己终于撑不住了后,还问裕王:

“背得动吗?”

从小体弱多病的裕王是坚定的回了一句:

“儿臣背得动!”

这也说明,嘉靖帝并不是刻意疏远亲情,而是裕王一直无法在父亲面前袒露真情,一直在唯唯诺诺的伪装,这也跟前面世子说真话,嘉靖帝教育裕王一样:

“不要看你父王,他没这个胆!”

但对于世子来讲,嘉靖帝表现地却异常宠爱,第一次见面世子戴不上头饰,嘉靖帝直接给摘下来了。后面的几次会面,那种宠爱之情表现地溢于言表,既然这么宠爱世子,干嘛要弄哭他呢?

六、

嘉靖帝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回光返照之时,这或许是最后一次跟世子见面了。

他不想因为自己的死,让世子难过,他也不想在世子面前展现自己羸弱的一面,所以才强撑着等黄锦牵走了世子,才突然倒下。

前面教育裕王的话,同样也在教育世子,等你坐到皇位之后,要记住,只有君臣,没有父子!

如果世子当时听明白的话,或许他就不会为了立谁为太子而跟群臣怄气了,当然这是后话。

世子太小,他只知道爷爷骗了自己,所以哭了,等爷爷说,一定要信自己,不要信其他人时,他突然就不哭了,而且是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个结局是嘉靖帝希望看到的,但也是让他异常难过的,他流泪不仅仅是因为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世子。也是为自己这一生的结束而流泪,更或者是联想到了自己继承皇位,也是多么的冷血无情。

而这条帝王之路,是没有回头路的,他才会落泪:

“朕的孙子,也不愿意认朕了!”

单纯的理解,而不去探索深意,这也是嘉靖帝的一次真情流露,毕竟最后一面竟然是通过这种方式分别。

如果引申一下,那就是对自己当皇帝最终的结局不满,也有点懊悔。当皇帝当到最后,臣民也不满自己,自己的孙子也不满自己,心中凄凉,愈发孤独。

但,当皇帝,不想山头被淹,这或许是必经之路!

我叫杨角风,想看更多解读大明王朝的文章,请关注。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