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入选《唐诗三百首》的诗只有《在狱咏蝉》,但《咏鹅》却也可算千古名篇,这首诗浅白易懂,尤其适合儿童启蒙朗读: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对于这首诗,习惯五言绝句的朋友可能心中存疑,为何首句只有三字,而不是五字?
其实这样的疑问是进入思维的误区了,唐诗并非只有近体诗(绝句和律诗),还有古体诗,这首《咏鹅》就存于古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是相对而言的,近体诗源自南朝齐永明时新体诗,大约在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定型。
初唐四杰包括骆宾王都早于沈宋二人,骆宾王在武则天自立之前就去世了,初唐四杰的五言律诗为沈宋二人的律诗奠定了基础,比如王勃的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以及骆宾王的《于西京守岁》等,在格律方面已经很成熟了,不过相对而言,王杨二人的五律相对见长,而骆卢二人则更擅长古体诗。
近体诗在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五言绝句,就只能是四句诗、每句五字,《咏鹅》首句只有三字,当然不符合五绝的规定,但奇怪的是,这首《咏鹅》读起来却朗朗上口,非常动听,尤其是用潮州话朗诵,简直就是一首不用配乐的儿歌。
既然已经具备韵律美了,那么又何必一定要按格律要求来创作呢?我们知道,格律本源自音乐,由于音乐散佚,为了让诗歌更具韵味,才总结出指导诗歌写作的共同规律,不单初唐的骆宾王,唐代中后期的很多大诗人都创作了很多韵味十足的古体诗,李白、杜甫、王维、李贺等人皆有古体诗传世佳作。
骆宾王是个天才,他写《咏鹅》时才七岁,那时唐朝刚建立不久,仔细推算,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或许还没出生吧,但就是这位七岁孩子却用神笔勾勒出一幅妙趣横生的动态画卷,实在令人惊叹。
我是六甲番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