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以前,老百姓是不是一辈子都很难出一个县城?

2023-05-12 12:30:52  [来源:]    
字体:【

我们看看徐霞客,就知道了,古人确实很难走出一个县城,一是因为体力不允许,二是没钱的出不起,在古代没钱你连门都出不了。

庄子说:去近郊要提前准备三餐,去百里以外要连夜舂米,去千里之外则要提前三个月备粮食。古人出远门基本上都靠步行,电视剧中那些坐车马的都是有钱人家或者是当官的,普通老百姓全靠“11”路,这就很考验体力。并且古代人口并不密集,商业也不如现代发达,除了良好的体力以外,还要备足钱财和干粮。这也是古代老百姓很难走出县城的主要原因,那么导致这些困难的又是什么原由呢?

古人难以出远门的具体原因

1、古道驿站之间距离较远

在《后汉书.和帝纪》书中提到: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

这也就是在说,古人道路上会设置驿站,但是驿站之间的距离最短是10里,而每5里就会设置一个标记,用于标记路的方向和计算道路的距离。这个“堠”也很简单,是热门用土堆起来的一个小包,有专门的人维护。

现代社会,一米一个小商店,十米一个大酒店,和古人对比起来,实在是为我们出门,行了不知道多少方便。古人一旦开始上路远行,就至少要走10里路才能有休息的地方,并且平常老百姓家里本就不富裕,有的人一天只休息晚上,白天用来赶路,非常的辛苦。

2、每个地方路牌不统一,容易误闯猛兽道路

在古代人口不密集,所以丛林很多,里面的飞禽猛兽自然也很多,而人为了避免危险,和猛兽狭路相逢,当地熟悉的人就会设置路牌提醒,有的路牌是统一的通用的,而很多偏远地区是只有当地人才能辨认的。

通常情况下,寻常老百姓走的路叫做“道”或者“路”,根据路面宽度不同,又分为“康”或者“庄”,这也是“康庄大道”的由来,而如果这条路会出现许多的分叉口,又会有叫做“衢”“逵”,有的又根据路边的环境叫做“蹊”“冲”。这些叫法都是国内通用的,大家都明白,但这些都是官路或者人行走的路,而猛兽出没较多的路线,就不是这么叫的。

一达谓之道,二道谓之岐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尔雅.释宫》

古代的少数民族一般都居住在深山老林里面,到敌人为了减少猛兽威胁,就会制作特殊的路牌提醒。比如说土家族,他们在常有猛兽出没的道路上,就会设置“草牌”,凡是立有草牌的都是很危险的地方。不过对于外人来说并没有多大提醒作用,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并且人事很好奇的动物,没看见指示还好,一看见指示还就喜欢往里走。

3、道路上人烟稀少,容易遭遇劫匪

古代最不缺的就是山贼,山贼就是以抢劫为生,而他们最喜欢抢劫的,就是行经路上的行人和商家。

古代稍微有点小钱的人出远门,除了带足干粮,还会带很多家丁或者雇佣镖局,保证他们的行程安全,防的就是这些土匪盗贼。但是家丁往往胆子很小,也没有什么能力对抗身经百战的土匪,一遇到这种危急事件,逃命都来不及,哪里顾得上主人家,真正能起作用的只有花钱雇佣的镖局人员。

寻常老百姓是雇佣不起镖局的人保护自己的,他们最多有个把个仆人陪伴,简直不堪一击。而在这方面最吃亏的就是年轻女子,当年轻女子遇到山贼,基本上就没有逃走的可能,只能上山做压寨夫人。

并且你也别想着普通老百姓不值得山贼强,古人讲究再穷也不能穷上路人,所以就算家里再贫寒,也会给出远门的人准备盘缠和足够的衣物,还有其他行礼,虽然不如富商那么富有,但是蚂蚱再小也是肉呀。

无论是富商还是普通百姓,在远行路上都极有可能遭遇土匪的打劫,并且不管雇人保护与否,损失都是难以避免的,而寻常百姓遭遇山贼,又没钱吃,要么被抓上山为贼,要么被就地处决,下场都不太好。

4、古人没有出远门的必要

古代的时候,各地方老百姓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因为他们在生活方面能够自给自足。古代商品并不多,吃饭也都依靠自己种地,简单的小玩意临近的集市就有卖,并没有什么必须的物品,是需要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才有的。

所以古代各地方之间除了官府,老百姓们更像生活在自己的百宝箱里,要啥有啥,不用出“箱”特意寻找。这就减少了他们出远门的动机。

古代要出远门的,要么就是寻医问药的,要么就是投靠亲戚的,要么就是进京赶考或者读书的,但都是少数人,极大多数人都没有出远门的理由,除非是想“去看看世界”。

写在最后

古人云:穷不行远路。一句话道出了出远门的心酸和艰难,在古代没钱啥也做不了,这句话我认为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虽然今天我们科技发达,交通发达,出趟远门已经不是难事,但是远方的车票是很贵的。虽然世界很大值得我们去看看,但是我们要准备好足够的“盘缠”,才能去看这个世界,并且好好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单纯为了看而看,最后还白白受罪。但是同时也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和美好的社会,给了我们有钱就能出发的勇气,不用再向古代那样,瞻前顾后的,大家说对不对呢?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