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科举取士制度的大发展时期,各种科举考试都有,一直处于摸索、研究、发展、完善阶段,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主要目的是将科举取士的民众涵盖面普及到普通民众之中,增加科举取士的范围。针对的则是察举制度以及一脉相承的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推荐制度,这也是门阀士族形成的原因。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只局限在上层社会,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制科;第二种是常科。顾名思义,“制科”是皇帝下诏令之后才举办的高规格考试,主要是为了寻找特殊的人才,不经常举行,往往和实际施政的需求为出发点;“常科”也是有规律时间举办的国家考试,比较系统,考试内容大部分时间也是固定的。(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造就了门阀士族,严重威胁着皇权)
唐朝的“制科”有哪些?
唐朝的皇帝在施政过程之中,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人才来处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政务。有时正规考试做官的人员未必有这些方面的才能,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也是比较宽泛的。有时皇帝的诏书有明确规定,有时则没有,参加的人员可以是平民百姓,也可以是官员,也可以是参加其他考试的人员。
唐代的制科考试有一百多种,可见随机性比较大,都是王朝临时需要的特殊人才,皇帝下诏才进行考试。唐太宗曾经下诏书称:
丙寅,诏河北、淮南举孝悌淳笃,兼闲时务;儒术该通,可为师范;文辞秀美,可堪著述;明识正体,可委字人;并志行修立,为乡闾所推者,给传诣洛阳宫。(《旧唐书.太宗纪下》)
这里的规定了开展制科的地区为河北、淮南地区,科目有孝悌淳笃,兼闲时务、儒术该通,可为师范、明识正体,可委字人等,由地方上进行推荐给皇帝,皇帝然后进行考试。此后历代的唐朝皇帝几乎都开展过制科考试,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试方向:
1、志烈秋霜科。
主要地方上推荐贤良忠直的人给中央政府,中央政府通过考察、考试决定是否被选中,出任官职。
2、武足安边科。
这是招收武将,用来安定边疆的防务,通过武将考试则可以出任边疆的将领了。
3、才膺管乐科。
这是招收音乐舞蹈人才的考试,充实官方的一些乐坊,有时也到宫廷之中任职。
4、直言极谏科。
这是招收敢于直言进谏的人才。
5、文辞雅丽科。
这是招收诗词作赋的特殊文人,为皇帝歌功颂德。
6、博学宏词科。
主要考诗、赋和议论三种,考试水平相当高,主要有有名有学问的大臣主持,主考官很多,有时皇帝也参与其中。很多历史名人都落榜啊!
这只是比较常见的六种制科考试,其他很多中制科考试在唐朝也就出现那么一次、两次而已,选拔的人员也非常少,不确定性很大。
唐代的“常科”考试。
唐代常规考试的科目有50多种,而不是只有几种,根据《新唐书.选举制上》记载:
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
这是主要的十二种科目考试,在一些科目中又另行再分出很多科目。
考生来源。
常科考试的人员主要来自全国各地学馆的学生,特别优秀的学生(也有的有官方背景)由各地学馆直接推荐到尚书省参加最终考试,这部分学生称之为“生徒”;其他学生则需要通过各地选拔考试合格才能到中央参加考试,这部分学生被称作“乡贡”。
考试经书内容。
唐朝的经书是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必考科目:《论语》和《孝经》。
选考科目规定如下:
《礼记》、《春秋左传》称大经,《毛诗》、《周礼》、《仪礼》称中经, 《周易》 、 《尚书》 、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小经。通二经者,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
以上是选考科目,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考,如果通五经必须全考。
详细介绍一些这十二种考试的具体内容:
1、秀才科。
唐朝的秀才可不是我们所了解的明清秀才考试。唐代的秀才是考试中最高级别考试,高于进士。主要由地方上推荐非常优秀的人才,层层选拔,然后参加考试,考试的内容是五篇策论,通过即中秀才。
从唐高祖李渊到唐高宗时期,每年的秀才也就那么一两个人。651年,唐高宗停止秀才科,后有几个唐朝皇帝开秀才科,但大都马上停止了。(秀才形象图,唐代的秀才比进士要高)
2、进士科。
考试内容为时务策论五道大题,并选择一大经做填空考试,主要看记忆《礼记》、《春秋左传》的内容,也是五道大的填空题。
全部通过则为甲等,策论、填空各通过四个以上为乙等,之下者为考试不通过。唐高宗时期加试杂文诗赋,以后唐朝皇帝偏重词赋了。
唐代进士考试不遮挡考生的姓名,考试前考进士科的人可以将自己之前的著作推荐给朝中的大臣,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推荐给主考官。主考官可以将考进士科的人之前的著作、社会名誉考虑进去,可以不完全按照考试的成绩来定,前提是你得通过进士考试。同等条件下,有著作、社会名誉高的,则名词肯定比籍籍无名的考生成绩高。
唐朝每一次进士科考试录用比列非常少,大概全国每次录取20-30人,占考生总数的六十分之一左右。关键是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也是层层选拔上来的,这样的落榜者甚众。(古代科举考试图,唐代进士考试不遮盖考生姓名籍贯出身,到了宋代才开始“糊名字”)
3、明经科。
明经考试内容就是上文所列的经书,根据通过的比例定明经的级别,明经还分为:
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新唐书.选举制》)
考试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的经书,考试内容为三:第一为填空题,截取经书内容,将经书内容填完整;第二为口试,经书大义十条问答;第三为策论,时务策论三大题。(明经科必考科目——《论语》和《孝经》)
4、俊士科。
这是一个基层推举的渠道,优秀的人被推选为秀士;然后在秀士中选拔更加优秀的人称为“选士”;进而再选拔更加优秀的人为“俊士”;“俊士”再次选拔为进士,经过考试策论之后,看其所能任职。
5、明法科。
这是唐代的法律从业者的资格考试,主要考《唐律疏议》以及如何断案等。考律法七个大题,令三道大题,全部通过者为甲等,通过八道题的则为乙等。(明法科必考科目——《唐律疏议》)
6、明算科。
这是选拔财经人员和现实实际使用数学的人才考试。主要考试内容根据记载有:
为算者,试《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缀术》、《缉古》帖各有差,兼试问大义,皆通者为第。(《通典.选举制》)
也即是数学及其实际应用。(明算科必考科目——《九章算数》)
7、明书科(明字科)。
主要招收文字训诂人才,考试的内容为《说文解字》、《字林》,也即是古代的两本字典了。
考试内容从这两本书中出,共出题20道,围绕这二十道问题进行解答,通过18道题目者中第。
8、开元礼科。
顾名思义,开元礼科是开元年间设立的。唐玄宗开元年间编著了《大唐开元礼》一书,颁发于732年。唐初的礼制无定制,每遇到事情都是临时商议礼制,这次进行了系统编纂。
开元礼科则是考礼仪制度的,主要有《礼记》、《大唐开元礼》等。
9、道举科。
唐朝认为自己的老祖宗是“老子”,崇尚道家,在各地建有崇玄馆和道学馆。考试的内容涉及道家学说的主要著作,主要有《老子》、《庄子》、《列子》、《文子》等。
考试内容由以上经典出题,考试先考填空题(数量不等),然后是经书大义问答十条,最后是三道策论。
10、童子科。
唐代的童子科考试其实就是选拔10岁以下的神童,有时放宽到12岁。考试的内容是《论语》、《孝经》。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背诵主考官选择出的十篇文章,并且能书写文章,同时主考官还要进行面试,推荐到礼部参加统一的科举考试。
唐代宗时期曾经短暂下令禁止童子科考试,后又开始,要求逐渐放宽,12岁以下,但是必须精通《论语》和《孝经》,并且在选考的经书中精通一经,如果考中可以任职,差一点的赐予出身。
11、三史科(含有一史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史是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到了唐朝时期,由于《东观汉记》失传,则将《后汉书》列入。
822年,唐穆宗设置三史科,又设置一史科。考试的内容自然是《史记》、《汉书》、《后汉书》的内容。
三史考试通过的等同于明经科中通晓五经的待遇,精通一史的也按照明经科同等待遇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