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女侠秋瑾为何如此受人尊重?

2023-05-13 11:02:42  [来源:]    
字体:【

鉴湖女侠,绍兴三杰之首,中国女权第一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打开百度百科,我们可以轻松的从秋瑾的页面中找到这些字眼。很多人知道秋瑾是因为民国初期那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还有其为女权抛头颅洒热血的付出。但是很少人知道秋瑾先生短短三十二年的人生有着很丰富的经历,足以让我们当代的青年叹服。

秋瑾诞生于清朝光绪元年的福建。彼时的福建与风雨飘摇的北部各省相比起来,有着如轻纱似的繁华。小县云霄中的紫阳书院主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就这么迎来了这么一朵应时代而生的烈火玫瑰。先生的原名有两个字,闺瑾;又有着极美的字,璇卿。先生出生在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自曾祖父起,秋家就在杭州的萧山兴旺起来。五代为官,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先生的父亲终于成为了一方封疆大吏,成为郴州直隶知州。年岁尚在冲龄的先生随着全家移居到了湖南。在能文的长兄和能武的表兄的带领下,先生显示出了其与众不同的聪慧。十岁熟读四书五经,好文史,能诗词,十五岁骑马击剑更是不在话下。就是在这种古典精英教育下,先生不服输的性格展现出来。

但是,封建传统思想在家规里处处显现着,即使家里再宠爱先生,也不能因她一人而违背已经变了味的儒家束缚。光绪二十二年,已经是大姑娘的先生熬不过家里的劝阻,嫁给了湖南富绅子弟,与曾国藩有着姻亲关系的王家老三,王廷钧,又名纯馨。在先生的那个时代,丈夫往往要比妻子小上这么几岁,先生就要比她的丈夫大上三岁。年龄上的差距并没有变成夫妇之间的障碍。根据先生的侄女,王蕴琏的《回忆婶母秋瑾》一书中的描写,先生和她的丈夫不仅在一起延师课读,切磋学艺,还经常琴瑟和谐。如神雕侠侣般自在的两人广交好友,著名的“潇湘女三杰”中的另两位,曾国藩的堂弟媳唐群英和曾国藩的女徒弟葛健豪,就是这时候和先生认识的(大家都是曾国藩的亲戚)。

(秋瑾的书法)

先生在另两位女侠与自己的丈夫的鼓励下,努力的发展自己的见识和知识。他们之间也达成了一股子英豪的共识。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和家境的殷实,先生和丈夫终于在光绪二十三年,结婚的一年后有了第一个孩子。但是先生并没有马上的转换到贤妻良母的模式,反而写出了著名的“重重地网与天罗,幽闲深闺莫奈何”的著名诗句。和丈夫的一次交流中,先生就说到:”将巾帼易兜鍪。”

光绪二十五年,结婚的四年后,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的第一年。先生的丈夫为了报国,捐了户部主事的京官。全家从湘潭北上京城。一年的长途跋涉后,秋瑾先生被皇室封为“恭人”的诰命,成了名副其实的贵妇人。夫妻两人在京城这座已经被洋务文化渲染浓重的地方开了眼界,甚至聘请的家庭教师一起学习洋文。先生可是中国第一位坐着四轮洋式马车去看戏的女性。这段日子对先生来说是幸福的,因为在先生的日记中有着:夫婿近来习洋文 的字眼,可谓是最温馨的一次好评。

好日子,总是很短。1900年是庚子年,也是中国苦难近代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一年。义和团之乱,八国联军入侵,战争的困苦使得一家三口不得不放弃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回到了湖南避难。第二年的八月,先生的女儿,未来中国的第一位女航空员,王灿芝诞生了。女儿的出生给了先生更多思想上的负担,毕竟母爱无限,先生在思想和女德上的争执大概陷入了最高峰。但是,第二次入京给了先生最后一次强心剂,帮助先生做出了她的选择。

先生的丈夫回京后高拜正二品兵部侍郎,进入了中国真正的政治文化中心。先生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认识了更多上层名流。在北京这个朝廷上,少壮派的年轻官员们渴望着改革,比如说与先生家交好的廉泉及其夫人吴芝英。在这样西化圈子的影响下,又因为目睹庚子之乱夷人的暴行,先生终于做出了要用实际行动救中国的决心。在和丈夫不断地思想斗争下,先生顽强的坚定了自己的立场,说服了丈夫及家人,与次年离开北京经上海前往日本,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女留学生。而先生的丈夫,选择了带着两个孩子,辞了官,回到了老家隐居起来,期盼着心爱的妻子早日归来。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

茫茫大海,飘渺邮轮,先生只身一人远赴东洋。彼时的日本,有着太多国人所期待的先进知识,文化思想。又因为两国文化共通,成为了当时留学首选。先生在东京加入了东京中学留学生会馆所设的日语补习班。经常参加留学生大会,浙江和湖南同乡会。因为先生的博学和天生的气质,逐渐的开始在群星璀璨的留学生中展露头角。经常的发表女权主义文章,演说革命救国。先生与陈爱芬女士在日本女留学生的赞助下成立了著名的共爱会;又加入秘密会,确立了反抗清廷,恢复中原的革命思想。在这期间,先生与周树人,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和孙中山等革命先驱成为同志,创办了《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成为了大家的军师。

(秋瑾先生加入光复会照片)

“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事必弱。” 先生以“鉴湖女侠”为笔名,在《白话》月刊中发表了一篇篇传唱千古,脍炙人口的文章,如《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秋季,先生考入了横滨青山实践女校,但是因为学费不够,只能暂缓回国,在上海筹集学费。但是,历史有时候真的很神奇,先生在上海期间机缘巧合结实了蔡元培和徐锡麟,加入了徐等所创办的光复会。这划时代的结社让国内的革命有了第一次实际上的发展。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写下如此大气磅礴的诗句后,先生毅然加入了已被清政府列为”必剿之“的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浙江主盟人。因为清当局张之洞等人的担忧,日本当局颁布了《取缔留学生规则》来限制留学生在日结社,成党的行为。先生大失所望,愤然回国。归国前看好友周树人退缩不归,不敢为革命付出代价时,大骂其 “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更是宣判了鲁迅先生的死刑,拔刀高喊:“贼人吃我一刀。” 先生对革命之热忱,之激进,真可对的上其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的感慨。

1906年,先生回到上海创办上海公学。又在绍兴女学堂授课。但是私下里,先生和其同志徐锡麟一起联系着革命事宜,希望能与在越南的孙中山先生所策划的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遥相呼应。七月,先生回到了久违的家,和丈夫还有心爱的两个孩子见了面。小聚后,先生拿走了最后一笔家里的捐助,为了是创办《中国女报》。临走前,先生和家人诀别。因为自身革命的特殊性而不愿影响家里的亲人,先生选择了脱籍,与家人断绝了关系。

即使写下”人生处世,应当匡救时局的艰危,已实现自己的抱负,怎能为柴米油盐等家庭琐事了此一生?“ 的句子,当先生一纸休书在手,与家人作别时的心情,又有几人得知?

”白云斜挂蔚蓝天,独自登临一怅然。欲望家乡何处似?乱峰深里翠如烟。”

这首七言绝句是先生为数不多的思乡之语。一女子,怎能不为抛夫弃子的苦涩而痛苦,又怎能不为已有预感的结局而悲哀。

”不惜千金耍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1907年夏,先生将浙江光复会员与群众组织成了光复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 ”八字为序,编成八军,推同志,表哥徐锡麟为统领,自认协领,相约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但是因准备不足,起义失败。在谢绝王金发等盟会成员要其暂时离开绍兴的劝告,在六月初四与绍兴大通学堂被捕。被捕前,她遣散众人,毅然自身一人独坐大通学堂,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 ”。

当千百次严刑拷打将肉体撕得皮开肉绽的时候,先生毅力和对革命胜利的决心催动着她抗争到底,绝不吐供。又因先生所交甚广,与上海《申报》等主编有着深厚友谊。在被捕的第一天就被新闻炒的沸腾。民众遥相呼应,忘清廷刀下留人。审理先生的山阴县令李钟岳抵挡不住上峰浙江总督,清廷保守派张曾教的压力,判下先生“斩决 ”。面对死亡的威胁,先生只是要求两个条件,不砍头,不脱衣。

1907年七月十五日,也就是被拘捕的第二天凌晨,仅仅三十二岁的先生在绍兴的轩亭口从容就义。死前留下了千古绝唱:

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秋风一样的女性,攒着贴身的宝刀,再一次抬起头,离开了这个世界。

得知先生的死讯后,王廷钧悲痛难耐,却因先生死前身份的特殊而无法前去收尸。迫于家族压力,媒体舆论,让这个三十岁的文弱年轻人感受到了撕心裂肺的痛。仅仅三年不到,王廷钧与世长辞,死前特别嘱咐母亲和儿子将先生的遗骨接回湖南老家。这个历史上默默无名,甚至背着负面名声的“暖男”,在为妻子付出了一切后合上了自己的双眼。

实际上,先生的葬礼一共举行了十次。先是以为“连坐”之危险,无人认领尸体。县令李钟岳将尸体安置在绍兴的卧龙山西北。后因殡舍主人得知此乃反贼之尸骨,要求其迁出。万般无奈的秋誉章,先生的长兄,只好将先生安置在荒地中。吴英芝与徐自华两位女士得知先生死讯,悲痛欲绝,徐自华女士自费在西湖旁边买上了一块地,将先生葬于西湖。1909年11月,在已经逝去的王廷钧和先生长子王沅德的名义下,先生的遗骨迁葬于湘潭之昭山。王廷钧不顾先生革命党和非正常死亡不能迁至祖坟的规矩,毅然地和先生葬在了一起。1912年五月,经民国政府湘,浙政府商定,烈士遗骨应复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王家出资,在湖南长沙修建了秋女烈士祠。后几经战乱,终于在1980年,将先生的尸骨从废旧的坟园中找到,复葬在西湖之畔,与岳飞墓相邻。鉴湖女侠在多年的风雨漂泊后得到了应得的安息。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