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电影,有人说后劲很大?你如何解读?

2023-05-13 11:03:51  [来源:]    
字体:【

关于电影

“怎么能随便送人手表呢?表的意思是永远”

“怎么能送人烟花呢?烟花的意思是短暂”

只有短暂的记忆才能永远在梦中反复,一刻即永恒。

记得《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当天,连看两遍,模糊了梦境和现实,毕赣依然善于编织残酷又温柔的梦幻,让人迷醉,无法自拔。

诚然,《地球最后的夜晚》和《路边野餐》有相似之处,都不满足于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都用了长镜头来表现梦境,梦境中人和事与现实产生互动关系。但我不认为这是照葫芦画瓢,《地球最后的夜晚》用至暗之夜表达了更深厚的思念,对家人,更是对爱人。

我觉得对于《地球最后的夜晚》,不需要去写一篇剧情理解的解释说明,因为这是一部不能去剖析只能去感受的电影。这是部重感受不重剧情因果关系的电影。简单的故事可以说得很缠绵,缠绵到近乎神经质,却依然克制。

“画面,配乐,颜色,潮湿,恋足,贫穷,底层,真实,混乱,咒语……

有没有天真地爱上过一个人,不惧生死,危险又着迷。这些调调正是我喜欢的,唯美又神秘。但,情绪你又能感受得到…

现在的人都喜欢一场实际的恋爱,能把控得住的关系,有安全感的未来。却忽略了人世间也有架构在“太空幻想”般带有逃亡色彩的美学爱情,一旦牵扯到生死的美艺关系,在生活中死得都比较快。

包括说一个故事,观众已经习惯了来龙去脉的套路,悬疑推理后的真相大白。却忘记了真实的生活里是有许多感情、缘分、回忆、情绪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于是,就变成了实际正在发生的画面,那就是记忆的真实部分。

最后,记忆被情绪的矛盾击碎,在似梦似真的回忆里,扯出最在乎最舍不得最放不下的“片段”———娓娓道来,不疾不徐………

也许,这就是电影故事的优雅。”

每部电影有它的受众,也有它的命运。被大规模营销骗进影院的非目标受众带来的口碑反噬已经愈演愈烈,也在我的预料之中。愿意去用心感受它的观众是它的受众,口碑遭遇大众反噬是它的命运。无论外界怎么说,都不会妨碍我自己对它的判断。

关于营销

大众口碑失利在意料之中。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地球最后的夜晚》作为一部以作者意志为主导的艺术片,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它的受众注定是有局限性的。对于艺术片的常规受众来说,看电影有感受有所得即可,没有绝对的看得懂与看不懂。但对于一般的观众来说,期待清晰明白的看到一个确定的故事,看不懂就是原罪。

而此次影片可谓在宣发上下了大功夫,营销方式属于广撒网,并没有下意识的去区分受众。所以必然会导致大批的非目标受众走进影院,这样做的风险显而易见,大多数观众还是用不习惯且懒得思考的态度去回应,而且觉得自己上当了,愤怒的直接打出低分。

从艺术片传播者和创作者的角度自然是希望其中能有部分潜在的待挖掘的受众能被开发,让他们了解并喜欢他们可能不太熟悉的这种电影类型,逐渐培养成习惯性的艺术片观众。目标观众基于认真观看理性思考打出的高分或低分对于评价作品都是有意义的,而目标观众简单粗暴的差评对于创作者的进步显然是没什么意义的。不过一次大规模的曝光,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潜在观众被挖掘,对今后作品的有利影响也是不小的。受委屈的只是作品本身,因为难以得到一个有参考价值的评分。对创作者的信心也会是种伤害。

从投资者、发行方的角度来说,能赚钱就是王道,只倚仗艺术片常规受众去观看,那票房注定无法让投资者回本,也对不起影片的发行规模。从票房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目的应该是已经达到了,只不过这样的案例不具备可持续性,这次“上当”的非目标受众下次可能不会再买单了。

其实文艺片希望通过商业片模式的宣发来取得票房的案例不在少数,虽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比一般文艺片更高的票房,但评分也或多或少因此而受到影响。比如包装成超级大片的《一步之遥》,包装成武侠片的《刺客聂隐娘》等等。可见,文艺片的市场开采不能急于求成。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