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名士周顗,字伯仁,官至尚书左仆射,晋元帝的近臣,权臣王导、王敦的好友。永昌元年,因为王敦兵变事件,周顗被王导误解。在王敦要诛杀周顗时,王导默认了。当发现真相后,王导大哭:“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周顗被误杀事件始末
永昌元年,王导的族弟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从武昌起兵造反。王导闻讯大惊失色,连忙带领家族子弟二十余人,长跪于皇宫大殿门外,向晋元帝请罪。
这时候,尚书周顗入宫,从王导面前走过,王导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伯仁,以百口累卿!”伯仁兄呐,我全家百余口人全靠你啦!周顗呢,头都不扭,看也不看王导一眼,就当没听见,昂首挺胸而过。
周顗入宫后,见到晋元帝,此时刘隗正在唆使晋元帝将王导灭族。周顗极力反对,说王导一向忠诚,断然不会参与王敦谋反。最终晋元帝被周顗说服,没有牵连王导一族。
事情谈完后,晋元帝不让周顗出宫,留他吃饭。周顗这个人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喝酒,多次因为喝酒闹出笑话,也多次因为醉酒误事。最夸张的一个故事,说周顗有一次跟一位酒友斗酒,捧上来两石酒,俩人都喝得烂醉如泥。当周顗醒过来后才发现,他那个酒友不知道死了多久,两肋都已经腐烂了!
皇帝赐宴,周顗这个酒鬼岂能错过,于是再一次伶仃大醉。当周顗醉醺醺出宫时,王导还跪在那里。看见周顗摇摇晃晃路过,王导怕周顗以听不见为由躲他,大声呼唤周顗。结果,周顗依旧装傻充愣,对身边的人说:“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把你们这些贼奴都杀了,我就换个斗大的金印挂到胳膊上!
王导一听心里拔凉拔凉:周顗这是要落井下石呐,不用说,一定是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用我王家的人头,换他升官发财了。
其实王导冤枉了周顗,周顗回到家,推开书案,给晋元帝上了一份表疏,再次为王导请求。
不久,王敦谋反事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人家太牛,从武昌一路打到建康,又从外城打到内城。晋元帝慌了,只能让大臣们跟王敦媾和,宣布王敦无罪,并将朝中大权交给了王导、王敦兄弟,以权力换取和平,从此当木头人。
王敦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清君侧”,大肆诛杀反对派。不过对于周顗,王敦不免有所顾忌。史书说,王敦此人骄横,但每次见到周顗,都情不自禁地脸上发热,即使大冬天也忍不住用手扇风降温!真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王敦小心翼翼地对王导说:“像周顗这样的人,众望所归,是不是应该位列三司?”三司就是指两汉的三公(司徒、司马、司空),宰相级别。
王导听后,一声不吭。王敦一听明白了,又说:“当不了三司,他也该做个尚书仆射吧?”王导还是不做声。王敦心里有底了,又说:“如果用不了,那是不是就该杀了?”
王导依然默不作声!
王敦心领神会,下令捕杀周顗。周顗被捕后,大骂王敦:
“天地先帝之灵;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陵虐天下,神祇有灵,当速杀敦,无令纵毒,以倾王室。”
结果被衙役以枪戟戳口,满脸鲜血,不屈而死!
周顗死后,王导入宫整理文书,意外地在尚书处发现了周顗给晋元帝的奏疏。王导打开一看,正是那份周顗替他求情的上书,奏疏中,周顗言真词切,把王导看得泪如雨下,进而止不住嚎啕大哭说: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周顗,让人看不懂的狂士
周顗在历史上名气不大,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位名闻遐迩的士族子弟。两晋时期,社会上流行名仕风气,也就是所谓的贵族习气,这类名仕往往口若悬河,孤傲清高,行为怪异,卓尔不群。比如喜欢长啸,有事没事找个地方一顿狂吼。
有一次,王导请周顗喝酒,席间周顗突然不知道哪根神经搭错了,突然一顿长啸。王导乐了,问他:“你想学嵇康阮籍吗?”周顗客客气气地说:“你就在我眼前,我干嘛要学他俩。”王导受宠若惊,这个狂妄的家伙,可从来不奉承人的,想着法子不带脏字骂人,才是他的本色。
比如某一次,王导把头枕在周顗的腿上躺着,指着周顗的肚皮问:“这里面装的都是啥?”周顗说:“空皮囊而已,不过这个空皮囊,装你这样的人,装个几百个没问题!”
明朝大才子王世贞就直言,周顗就是个让人看不懂的狂士。国家危难的时候,他显得大义凛然;责任放到他头上,他又往往担不起责任;位列九卿,又常常饮酒失礼。总之,你要说他好,这人哪儿也提不起来,你要说他坏,一副大义凌然,让谁都得矮三分。
其实,周顗所代表的就是世人所推崇的“魏晋风流”:以实干为耻,以清谈为荣;以求利禄为耻,以清高为荣;以因循守礼为耻,以狂傲出格为傲!简单一点说,那就是个世界观畸形的时代,周顗就是那个畸形时代,生出来的畸形人物!
当然,这个“畸形”不全是贬义。
周顗为何“言行不一”
比如,周顗在替王导求情,这件事上的古怪表现,就有点“畸形”。
族人造反,正常情况下肯定要株连族人,像王导这样的高官,跑不掉要被清算。所以,王导吓得带领族人跪了几天,这不光是表态,实际上是在救命,就家族几百口人的性命!
别人生死攸关,你周顗作为朋友,既然已经决定要为他求情,好歹要先安慰一下嘛!王导如果承受力差一点,被吓死也不为奇。可偏偏这家伙就是不说,不但不说,还故意拿出一副落井下石的姿态,给人家脆弱的心理,再压上一根稻草!
这就有点太过分了!万一王导心脏病发作,算谁的责任?难怪王导信了,这种情况没人会这么做,偏偏周顗就这么做了?到底为什么?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一是周顗狂放不羁,非逻辑思维的常态,驱使他跟王导玩“高级黑”
从周顗的一贯表现来看,这家伙很少按理出牌,不光幽默别人,有时候连自己也要幽默捉弄一番,解剖一下,估计他的神经线条绝不是常人状态。
放着王敦反叛这么个千载难寻的好机会,不使劲捉弄一下王导,上哪儿再找这样的良机?你看他说的话,弄个斗大的金印戴戴,充满夸张和戏谑。那场景,分明是猫逗老鼠,对猫来说,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这个“高级黑”,符合周顗的行为习惯。
二是周顗对王敦反叛非常气愤,有意识地想给王导一个教训
除了玩“高级黑”,恐怕也是周顗有意给王导一个教训。我们看两段,关于周顗对王敦谋反事件的态度:
及王敦构逆,温峤谓顗曰:“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顗曰:“君少年未更事。人主自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得举兵以协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处仲刚愎强忍,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
周顗对王敦谋反的态度很明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臣子的,不能因为皇帝有过失,就采取极端措施,倘若如此天下怎么安宁?
第二件事更直接,是周顗与王敦的对话。
既而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敦曰:“伯仁,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看完这段话,就知道王敦平时为何见到周顗就“面赤耳热”,要说我周顗辜负你王敦,我不能率领官兵,干掉你这个逆贼,这才是辜负了你!
不难看出,周顗对王敦叛乱,是非常的气愤,如果周顗有能力,他肯定会一把揪下王敦的脑袋!荒唐不羁的周顗,绝不是一个品行有瑕疵的人,他有自己不可动摇的价值观体系,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理念生活。
但是王导显然是无辜的,所以王导该救。只是王敦王导本也利益一体,这件事让周顗为难,他故意用“吓王导半死”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就有左右为难的心态——我会出手救你,但是也不能太便宜你,吓不死你也要吓你一身屎!
结束语
王导跟周顗是挚友,很显然在这件事上,政治家王导,跟狂士周顗,还没达成心灵相通,结果悲剧了!王导在历史上名声很好,但是面对朋友的“背叛”,他还是表现出了自己的狭隘,不加分辨地默许王敦杀害了恩人。
当王导看到周顗的奏疏,一下明白了周顗的苦心,然而悲剧已经酿成,除了痛哭一句:“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留下的只有后世对魏晋风流的嗟呀!